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 商品型號: 9786267430187
  •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 編/作者: 蔡潔妮
  • 譯 者: 雪克
  • 出版年月: 2024-10
  • 庫存狀態: 下訂後,採購
  • $580


數量

帶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雄心,

闖入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

卻意外寫出一本給台灣的情書。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是第一本法翻中的台灣美術專業書籍,原著為藝術社會學暨藝術史學者蔡潔妮女士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之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 une entreprise politique controversée“,略有增修。 

 

  藝術家才擁有的藝術創作感受力與學者才擁有的社會事實洞察力通常只能二選一,本書作者很幸運具備二者:在美國接受藝術家訓練、在法國接受社會學家的訓練,這讓她得以提出一個全然嶄新的角度,帶領我們同時重新觀看台灣美術進展、重新思辯台灣認同問題。

 

  書中在引言與歷史脈絡之後,以四大部分共八章來進行論述,四部分各自處理殖民比較、本土化論戰、記憶戰爭、全球化的詮釋,最後增添一篇當年因應預審委員之質疑而撰寫的回應,其間的激烈辯論補充了理解脈絡。 

 

  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本書特色

  1.法翻中的學術著作裏,最容易看到津津有味的一本。

  2.一種前所未見觀看台灣美術的有趣方法。

  3.法語人也許就從這本書來認識台灣美術與台灣近代史。

  4.全書設計別出心裁,加上書名放在書架就很有氣質。

  5.關心台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必讀的一本書。

 

目錄

 

➤自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摘要與關鍵字

 

◆引言

政治暨歷史人類學研究

中國霸權與其他亞洲強權

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

台灣國族主義的獨特性

台灣的美學語言及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

藝術自主性,用來服務文化現狀的概念?

政治國界與文化邊界

集體認同作為展演式的確認

研究現狀

台灣藝術史調查的資料來源、方法學與組織

 

◆歷史脈絡

1)始終外來的台灣政權

2)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

3)中國殖民時期(1945-1987)

流亡政府,國民黨的「中華民國」

被聯合國驅逐之後

4)解嚴後的認同衝突

中國因素

政權轉移

5)未完整的國族國家

 

◆第一部分

西化、殖民同化與本土文化在兩個殖民時期中的三角關係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台灣視覺藝術(1895-1945)

☆1.1 受到歡迎的現代化

充滿台灣性的台灣美術

☆1.2 過時的中國式品味

現代性下的不抵抗

 

➤ 第二章

國民黨殖民時期的台灣視覺藝術(1945-1987)

☆2.1 受限的言論自由

☆2.2 去日本化、去台灣化及中國化

反本土性

與美學品味有關的兩種表達媒介

抽象表現主義的到來

中國性與現代性的連結

☆2.3 戰後第一次本土化呼聲

鄉土美術與文化造型運動

 

◆第二部分

文化霸權遇初逢挑戰

 

➤ 第三章

認同轉型與美術本土化論戰

☆3.1 關於支持方的論述

西方霸權與「回歸」台灣脈絡

由台灣與中國文化所共構的台灣文化主體性

☆3.2 同名不同款的本土化

本土化運動的三種立場

從「自在國族」(Nation en soi)到「自為國族」(Nation pour soi)

☆3.3 關於反對方的論述

反國際化的說法

排外的說法

 

➤第四章

本土化運動所論及作品之分析

☆4.1 介入式藝術(art engagé)的出現

藝術參與政治浮上檯面

關於環境問題的介入式藝術

☆4.2 台灣國族美學語言的思索

☆4.3 「士大夫」的意識形態與文化階序

「本土化」陣營的雙重標準

士大夫思維

 

➤結論

 

◆第三部分

記憶戰爭:國族敘事與國族創傷

 

➤ 第五章

邊界受爭議的國族敘事 

☆5.1 根據地理邊界建立的國族敘事

長久被漠視的原住民藝術

迎來藝壇目光的日本時代

☆5.2 根據統治者的文化邊界所確立的國族敘事

文化相近性與經濟機會

兩種國族主義在台灣

 

➤ 第六章

國族創傷下的正義被去合法性

☆6.1 當國族創傷被展示

一系列關於二二八大屠殺的美展

控訴、哀悼或壓抑

☆6.2 國族創傷展覽合法性流失

質疑台灣國族認同

操弄女性主義以反對展覽

中國流寓人士作為被遺忘的受難者

淡化國民黨的殘暴

☆6.3 國族創傷展覽的意義被曲解

曲解作為藝術創作

政治倡議抵觸藝術自主性?

 

➤ 結論

 

◆第四部分

「全球化」潛力作為認同戰爭裏的關鍵籌碼

 

➤ 第七章

兩大展作為宣傳台灣視覺藝術形象的關鍵機會

☆7.1 帶來新穎的兩大展

視覺藝術領域密而不宣的高位者:兩大展圈

以哲學化風格的評論來建立「全球化」與智識雙重形象

☆7.2 從頭幾屆兩大展中受益的本土性

經由通往全球化之路來重新審視內部霸權

「被發明的本土性」

 

➤第八章

對立於台灣國族建構的「全球化理論」

☆8.1 一個把全球化與本土性對立看待的理論

被刻版印象化的台灣性

世界主義與全球化的混淆

☆8.2 一種反對文化主體化的理論

藝術家:全球化時代的無國界公民

一種沒有本土性的「本土化」

☆8.3 一種以「自我東方主義」(auto-orientalisme)來限縮文化特殊主義之追求的理論

台式「東方主義」

潛藏的認同立場

 

➤結論

 

◆總結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概念辭典

附錄二:台灣認同光譜表

附錄三:訪談

附錄四:1995年至2013年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與者

附錄五:1999年至2012年間台北雙年展參與者

附錄六:1998年至2012年間台北雙年展參與者國籍

附錄七:漢字專有名詞翻譯  

 

◆回應Françoise MENGIN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