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以前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原文校注 卷1-卷4 (四冊不分售)
本套書共四冊,以2015年出版之《臺灣新民報》復刻本為基礎,編輯整理其文藝作品如小說、詩、俳句、論述、隨筆、童話等。附校注。 目錄 【卷1】 i 館長序 iii 編..
交手日章旗下:日治時期臺、日人的互動
本書誕生於梳理本館日治時期典藏文物時的靈光乍現:紳章付與證書、文人水墨畫、愛國婦人會員勳章,以及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證書──看似毫無關聯,卻勾勒出紳商、漢學文人、上層階級婦女,以及浸淫新式教育的新世代..
典藏台灣史(1~7冊限量精裝書盒版)
全套共7冊的《典藏台灣史》是由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生前策劃,希望由台灣史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執筆,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能夠以全面性的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台灣的鉅作。 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劉崧甫鐵窗日記 [軟精裝]
二林蔗農事件是臺灣農民運動的先聲,蔗農組合和地方居民抗議製糖公司和總督府,在臺灣史上留下非常輝煌的足跡。1925年10月22日,聚集在衝突現場的民眾約有500人,涉入事件而被檢舉逮補的,一共有93人,..
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圖錄
本書為「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展覽圖錄。 展覽內容聚焦在南方與熱帶性的多重意涵,分為三大展區:「福爾摩沙縱橫行」描述荷蘭人來到臺南建城,至今400年間人群因不同目的往..
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
透過物件,看臺南的歷史,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 米果、曹銘宗、許雪姬、陳文松、陳瑩芳(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謝金魚(作家)一致推薦 該如何從文物中看到上面記錄的歷史? 作為臺灣最..
地契中的歷史:館藏古文書選輯
本作針對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珍貴古文書史料之文字解讀成果,整理出版專書以推廣、提高文獻館古文書之能見度及利用率,透過專業的形式解析、內容介紹及導讀,進一步探索先民拓墾、原漢族群互動、原漢聚落消長、土地轉..
大人本事:臺北北警察署史料選編第一輯 [軟精裝]
臺北北警察署為日治時期臺北重要的警察單位,負責管理臺北城外的各項事務。在研究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運動與大稻埕地方社會文化中,北署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可缺席的角色。釐清警察單位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管理模式進行治..
大稻埕關貿網絡:鄭崇祿商業文書 ( 1927 ~1938)
本書梳理祖籍浙江鄞縣的鄭崇祿,1927~1938年在基隆、臺北、上海,與長崎泰益號商業貿易往來的35封商業書信。1920年代末,鄭崇祿向上海商號訂購藥材進口至臺灣,先運抵長崎通關完稅,再轉運來臺;而在..
成究臺南:Formosa偎海e所在
誠如曹永和前輩在〈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乙文便指出:「海洋會隔離外界,也能連結外界,它的功能端看交通條件、世界潮流等」,「由此,我們可以問:每一個時代,臺灣島是如何透過海與外界連繫..
接「種」臺灣:日治時代疫苗驅動的臺日衛生與人事革命
預防接種與菌體檢驗,早已成為當代臺灣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無論是幼兒的疫苗接種、每年為長者施打的流感疫苗,還是因病就診後的檢體檢查,這些預防措施不僅是公衛體系的標準配備,更在2019 年COVID-19..
熱蘭遮城日誌 (十冊不分售)
「熱蘭遮城日誌」為研究荷治時期臺灣史的重要史料,臺南政府曾邀請知名旅荷歷史學者江樹生完成前開荷文日誌文獻之中文翻譯,並於2000年至2011年間出版中文譯本一套四大冊。惟中譯版出版至今逾十年,期間學界..
現存臺灣復刻(五本一套)
自2017 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凝聚各界力量與資源,陸續出版「現存《臺灣民報》復刻」、「現存《臺灣青年》復刻」。這些刊物身負著作為「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人立場,並揉雜有與日本殖民統治相抗衡的意味。..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理想的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
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
于雅樂(Camille Imbault-Huart)這份著作一直被認為是以臺灣為主題的法文作品中內容最完整、翔實的一份著作。最初寫作的動機雖與清法戰爭的時事背景有關,但其內容的構成反映的是當時的法國漢..
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東方式殖民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1895-1945 (平裝)
既然做不了中國人和日本人,那讓我們做臺灣人吧。 十九世紀尾聲,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入列帝國主義下追尋自我的弱小民族成員。 「成為臺灣人」或「福爾摩沙意識形態」的萌芽,本身是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問題 ..
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藉由45張臺灣、澎湖的影像, 以及1篇敘述臺灣地景的文章, 重新審視十九世紀晚期法軍在清法戰爭期間的影像記錄, 更進一步分析這些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從主觀攝影回溯臺灣史的嶄新角..
臺北大稻埕商業文書:陳源順號(二)(1905~1906)(精裝)
長崎泰益號文書(來自長崎陳東華先生寄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為長崎華商泰益號所留存之明治後期至昭和中期商業文書。此批文書於1974年被發現,其中留存了萬封以上、數量龐大的貿易書信。泰益號創始人..
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增訂版】
「儘管臺灣已經民主化,但至今因內部存在不同的歷史記憶而爭辯不已,也因資源配置、國家目標差異,不時引發衝突。民主化之後新生的臺灣共同體仍須戰戰兢兢、努力維繫認同與向心:包括如何增進臺灣這塊土地上先來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