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薦
宋澤萊老師(國家文藝獎得主)
本書深入鍾學骨髓,裨益臺灣文壇。
許俊雅教授(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本書作者遍讀鍾肇政所有作品,又善於利用書信、檔案等一手資料,挖掘、透視諸多不為人知的隱秘事,既是進入鍾肇政文學版圖的重要指引書,也是能豐富臺灣文學知識的專書。
陳龍廷教授(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這本書是燈塔,可以遠遠看到臺灣文學的荒野悲涼。
李敏忠教授(詩人、臺灣文學研究者)
透過「鍾肇政作為戰後臺灣文學建構者」鉅細靡遺的爬梳,點出過往文學史觀的侷限,指出充實臺灣文學主體性,是此書最重要的貢獻與啟示。
歐宗智校長(校長作家、東方白大河小說專家)
作者透過長期貼身觀察、相處,熟讀文獻,鉅細靡遺,全面探析鍾肇政建構臺灣文學的苦心孤詣,及每一個歷史的腳印,並爬梳其所代表的深刻意義,無疑再次為鍾肇政文學研究開啟新章,可謂價值連城,不可多得。
產品特色
本書以鍾肇政所藏六百萬字書簡為基礎
鋪陳鍾肇政建構了臺灣文學的主體性
揭露鍾肇政認定臺灣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支
以及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企圖
【目 次】
推薦序一 鍾肇政研究新里程碑
推薦序二 鍾肇政研究的新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問題意識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第四節 概念釐清與章節構成
第二章 1951-1960:臺灣文學初衷與《文友通訊》
第一節 辦理《文友通訊》前的意識與動機來源
第二節 臺灣文學旗幟與臺灣方言
第三節 鍾肇政、鍾理和與林海音的通信
第三章 1961-1963:「文友聚會」持續辦理
第一節 美國介入臺灣文壇與戰後第二代作家興起
第二節 鍾理和過世到《臺灣文藝》創刊前
第三節 鍾肇政、陳映真、陳有仁三方通信
第四章 1964-1965:《臺灣文藝》與兩大《臺叢》
第一節 《臺灣文藝》與《臺灣人》
第二節 《臺灣文藝》與兩大《臺叢》
第三節 吳濁流、穆中南與朱橋
小 結
第五章 1966-1969:成名作家與臺灣作家事件
第一節 得獎連連與外省編輯往來
第二節 編輯《蘭開文叢》與為《青溪》邀稿
第三節 陳韶華與陳火泉的「臺灣作家事件」
第六章 1970-1976:國內外巨變時期
第一節 臺獨傳言與鄉土文學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堅守《臺灣文藝》與維繫臺灣文學香火
第三節 一起打拼的伙伴:張良澤與李喬
小 結
第七章 1977-1982:《臺灣文藝》與《民眾副刊》
第一節 美麗島事件前後
第二節 培育新一代作家與《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
第三節 理念一致的葉石濤
第八章 1983-1987:海內外瀰漫誤解傳聞
第一節 從苦痛到重生
第二節 團結各派與協助基金會成立
第三節 呂昱書信與南北分裂
第九章 1988-2020:投入民主與客家運動
第一節 文學家本色投入社會民主改革
第二節 《臺灣作家全集》、國家文學館與史料貢獻
第三節 東方白與莊紫蓉
第十章 結論
參考資料
附錄一 涉嫌藉文學搞臺獨:調查局檔案中的鍾肇政形象
附錄二 與本書相關之鍾肇政年表
說明全書內容構成來源
後記 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