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學及英譯作品
臺南作家作品集 24:臺南作家評論選集
由成大臺文系廖淑芳教授主編,選出論文有: 陳培豐〈殖民地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 張文薰〈歷史小說與在地化認同──「國姓爺」故事系譜中的西川滿「赤崁記」〉。 廖淑芳〈由『生活..
臺南文學史 (五冊不分售)
針對臺南文學關於自鄭轄時期開始的古典文學、日治時期現代文學、戰後現當代文學、臺語文學、現代戲劇、兒童文學、民間文學、原住民、口傳等,分別從時代與文類作深入探討研究與撰寫,以彰顯臺南400年於臺灣文學地..
臺灣文學史讀本
臺灣文學最佳的入門讀本 臺灣文學研究可說方興未艾,也沒有現成的「臺灣文學史」教材可以使用,一切都要靠自己蒐集編整,而陸續出土的史料與文獻,更讓人眼花撩亂,必須花更多精神謹慎處理。我於是私心祈願自己能編..
臺灣文學論叢 (十二)
本書論述從性別、鄉土、歷史、文化翻譯、敘事學等視角介入,在小說的核心關懷中,更融入跨媒介的展現,諸如:音樂、漫畫與電影,以創新的研究視角,從中提煉出深刻的研究課題。持續與當代社會對話,深化台灣文學的多..
臺灣文學讀本
本書透過身分認同、原住民族文學、眷村文學、人權文學、海洋文學、自然書寫、旅行文學、飲食文學、女性文學、鬼怪奇談,共10項主題及臺灣文學作品選文,製作為適合海內外華語學習者學習臺灣華語的語言教材暨文學讀..
臺灣文學讀本 (五南)
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它編選了臺灣四百年來的文學作品,涵括了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文體包含了散文、詩、詞、小說,是目前臺灣文學選本中體類最為詳備者。本書所選的作品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均有高度之水平,足..
臺灣日治時期翻譯文學作品集 (全5冊)
日治臺灣的翻譯文學是在東學、西學、新學方面的選擇與接受的制約下發展,而日治臺灣的多語情形呈現了翻譯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協商」的過程,是殖民地臺灣這個「多語的」社會必然面對的現象與難題。當時「譯」軍突起─..
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
《臺灣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是黃粱經營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
臺灣百年新詩(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
《臺灣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是黃粱經營27年的心血結晶,也是唯一一部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三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
落九花
當生存成為羞恥的印記,人該如何面對餘生? 威權治下備受壓抑的學者,終其一生對信念的堅守,在學生的眼裡是堅持還是頑固?暌違二十多年未見的姑姪,看似明朗朝氣的姑媽,何以人前人後表露的卻是全然不同的話..
藍張興:大肚溪南北岸的拓荒者們(第一部 雍正三年)
小說家 沈默 鄭順聰 掛名推薦 本書獲得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 台灣,不止是蒙古和平的絲路、歐亞海權的大航海,台灣也曾經有過「一個逝去但兼容並蓄的時代」。平埔族吟咏歌謠、高山族傳誦祖靈,台灣俯瞰遠..
虎姑婆調查報告
★《蓬萊島物語之虎姑娘》姊妹作,解鎖《虎姑婆》的千古傳說~ ★考究典故、精彩解說,爆料「惡役女主」虎姑婆不為人知的祕密! ★那些《虎姑婆》教我的事──掀開虎姑婆的神祕面紗,因理解而不再恐懼! ..
詩歌聲裡
以台灣民族為主軸,論述台灣民族文學與文化的現況與未來應走的方向。 輯一、〈台灣文學論述〉 輯二、〈台灣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 輯三、〈台灣文學見證與方向〉 輯四、〈作家評介〉 輯五、〈台灣新文..
詩說臺灣民主路
★華文圈第一本以「民主發展史」為主軸編著而成的古典詩集! ★由臺灣史學者審定,從1895年乙未戰爭至今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中,嚴選39位詩人,70首詩作,詳加考據、解析,展現臺灣邁向民主路的歷程!..
詹冰:實驗室裡的文字魔法師
客家委員會聯手VERSE為8位客家文學名家規劃7本文選,文體含長篇小說節錄、短篇小說、散文與詩歌,邀請熟稔各作家的專家學者擔任選文顧問並撰寫導讀專文,再搭配作家生平與臺灣事紀年表。本冊為臺灣詩人詹冰之..
詹冰全集(全十冊)
書籍介紹 《詹冰全集》收錄作家詹冰自1938年開始創作以來,至2004年之66年間的作品,包括已出版的13本作品,以及未結集、未發表之作。《詹冰全集⑨藝術及其他卷》收錄詹冰1943~1996年的..
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妖怪,重生。 結合臺灣妖怪、解謎與時事的絕妙故事! 很久以前,這座島上住著許多人。 時間過去,人們從不同地方來,停駐在這個島上,帶來不同的故事與文化。 在險峻危難的生活裡,妖魔..
說妖.卷三:有為涅槃 (完)
人氣話題桌遊「說妖」小說系列完結篇! 結合臺灣妖怪、解謎與時事 用「說故事」抵抗遺忘的故事。 決戰meta世界! 很久以前,人們從不同地方來到島上,帶來不同的故事與文化。 在篳路藍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