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

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

  • 商品型號: 9786267326763
  • 出版社: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編/作者: 林芝如、鄧紹宏 主編
  • 出版年月: 2025-09
  • 庫存狀態: 下訂後,採購
  • $490


數量

《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收錄十二篇橫跨世代與領域的學術論文,展現台灣電影研究豐富且多元的面貌。作者群多為活躍於台灣及海外學術界的電影研究者,研究主題涵蓋殖民地電影、台語片、台灣新電影、華語文藝片與實驗影像,並關注影展、女性影像、物質文化與新媒體實踐等議題。全書共分四大主題:

 

跨文化多語實踐:探討日治時期的電影辯士、台語片中的孤兒角色,以及文藝片中的女間諜人物,描繪他們在殖民與戰後脈絡中創造的文化混成和政治張力。

 

物質與環境:從傀儡、機車、風等元素切入,聚焦影像中的非人視角與物質環境,重新定義在詮釋學之後、身分政治以外、人類世當中的電影研究。

 

作者的美學與政治:回歸作者論,以美學視角分析白景瑞《台北之晨》的影音實驗、侯孝賢《風兒踢踏踩》的後設意涵,以及楊德昌《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等早期作品中的性別形構,展現文本細讀的魅力。

 

實驗與影展:從影展和美術館的多元空間,到錄像創作和散文電影的多媒體實踐,思考電影如何以不同身分──藝術品、商品、數位物──流通於戲院之外,連結邊緣族群並進行社會介入。

 

本書以電影研究「在」台灣為思考出發點,強調「在」字所代表的地緣、歷史、文化與學術場域,既是存在也是動態過程,展現跨學科、跨世代、跨地域的台灣電影研究,同時藉由回顧數十年電影研究歷程,致敬沈曉茵教授的學術貢獻,體現世代傳承的知識對話與深厚情誼。

 

本書特色

  ★研究主題橫跨殖民地影像、台語片、台灣新電影、美學實驗與影展實務,結合文本細讀與文化分析,展現多重視角。

  ★作者群涵蓋不同世代與學術背景,多數具有海外研究經驗,展現世代傳承下對台灣/華語影像的延續性關懷與批判性反思。

 

目錄

前言/鄧紹宏、林芝如

【跨文化多語實踐】
第一章 觀影空間中的邊界:殖民地台灣的辯士與語言界域性(1926-1933)/林書媺
第二章 泰山及其他孤兒:台灣的去殖民通俗劇/張真
第三章 玉女登場:聲名狼藉的文藝/葉月瑜

【物質與環境】
第四章 傀儡之用:能動的盛器(近松門左衛門、李天祿與李香蘭)/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
第五章 台語片摩托車日記:《危險的青春》的拓撲與地誌/鄧紹宏
第六章 電影戴面具:《風的故事》的泛靈形上學/唐葆真

【作者的美學與政治】
第七章 《台北之晨》:白景瑞出師不利?/沈曉茵
第八章 再多看兩遍:侯孝賢《風兒踢踏踩》的後設醚味/林文淇
第九章 鞏固二元差異論:再探楊德昌早期作品中的性別形構/王君琦

【實驗與影展】
第  十  章 從錄影帶到數位物:散文電影的多樣媒體實踐/閻望雲
第十一章 變動與變遷:金馬獎與華語電影的跨國想像/林芝如
第十二章 在印度,我們說故事―專訪育甘塔電影集社創辦人之一蒂帕‧譚拉傑(Deepa Dhanraj)/陳慧穎

《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後記/阮鳳儀

圖像授權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