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生命首部曲《挑戰,巔峰之後》,
台灣登山女傑為推廣登山教育奔走的生命二部曲全紀錄!
從登頂世界七頂峰的雲端轉身,她選擇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再登一座沒人攀過的「教育聖母峰」!
***************************************
如果,生命首部曲《挑戰,巔峰之後》,是我攀登「具象聖母峰」的完整紀錄。那麼,生命二部曲《十年一講,為夢想》,則是我熱情投入「教育聖母峰」的謙卑述說與分享! ——江秀真
江秀真為創辦臺灣第一所登山學校,建置完善的登山教育制度,
——她行腳全臺各地演講,分享個人生命體悟,戮力推廣登山安全教育的理念,累積近三千場講座的感動與回饋!
——她遠赴法國、波蘭、日本、西藏等世界知名登山學校參訪取經!
——她持續學習、精進各領域知識,完成嘉義大學森林系碩士學位後,又跨領域辛勤取得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學位,再考進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班鑽研專業智能!
這十年來,為了登山學校系統化教案教材的建置,秀真四處奔走,請益專業人士,進行更深入且完備的規劃,盡力為臺灣的登山教育撒播種籽、用心扎根!
一顆永不說累的歡喜願心!
一部推廣登山安全教育全紀錄!
【本書特色】
★全球首位完攀世界七頂峰的華人女性登山家——江秀真「生命二部曲」
★為創建台灣第一所登山學校,行腳全台各地演講暨推廣登山安全教育全紀錄!精華呈現近三千場次講座的感動與回饋!
★遠赴法國霞慕尼、波蘭、西藏登山學校&日本登山研修所,參訪世界知名、制度完善之登山教育機構,將親身見聞與台灣讀者分享。
目錄
【目錄】
【推薦序】共同圓滿「高山氣象網」之夢 林博雄教授
【推薦序】輕鬆背後的不簡單與淬鍊 李藹慈教授
【推薦序】與她同行,看到生命可以如此燦爛活著 謝智謀教授
【推薦序】無盡的追尋,只為與山的愛戀 石鈴
【推薦序】十年一講,百年樹人 胡慧玲
【推薦序】陪秀真爬下一座聖母峰 林世煜
【前言】從雲端轉身,迎向「人間聖母峰」
輯一行腳臺灣‧演講旅行
從海拔最高的國小,到兩天內完成小琉球全島學校的演講;不論是開著好夥伴「小綠」,或是搭乘臺鐵、高鐵當天來回……為了推廣登山教育這個夢想,我甘之如飴,無所畏懼!
◆勇敢認識自己——凡人「堅毅標準」vs.「神格化」想像
◆堅持追夢——學校再小再遠一樣使命必達
◆改變侷限——別輕易錯失任何磨練自己的機會
◆發掘心中聖山——啟動小朋友的想像力
◆不進則退——唯有出發,才不會一直原地踏步
◆攀得越高越謙卑——從差一點「GG」,學會把困境當好朋友
◆登頂!行程才完成一半——願意分享和鼓勵,讓生命更加富有
◆給彼此機會蛻變——獨立是學會照顧自己,體貼是懂得關懷他人
◆推動善循環——單車環島巧遇,共創演講回憶
◆創造雙贏——放下「教訓」,先建立關係再分享
◆夢想不設限——青春無敵,不要連夢都不敢作!
◆叛逆也要勇氣!——做有意義的事,做少人做的事
◆堅持初衷——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
◆培養多角度思維——成功的相反並非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
◆追夢是幸福的——不論你的夢想是穿高跟鞋或登山鞋
◆為登山專業而講——一人聽眾或現場爆滿,持續分享不斷
輯二 探訪世界登山教育先鋒
為推廣臺灣登山教育,我除了展開行腳臺灣各地的演講旅行計畫之外,永遠記得愛智圖書楊博名董事長當年給我的提醒與啟蒙——
創辦一所登山教育學校,必須學習德國人成立企業般的思維與精神,以百年基業做考量!
國外登山學校參訪1
世界第一所!法國霞慕尼滑雪登山學校
‧從「文取鳳梨」到「霞慕尼」的因緣
‧願心多大,力量就有多強
‧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你
‧以完善制度為基石,持續與時俱進
國外登山學校參訪2
位處國家公園中!波蘭登山學校
‧沒有天然屏障,熱中登山健行的國度
‧國家公園中小而美的登山學校
‧向波蘭登山家致敬
國外登山學校參訪3
東方第一所!日本登山研修學校
‧凡事因緣俱足,掌握機緣前行
‧日本百名山&一指登山家
‧值得借鏡的兩個重要設置
國外登山學校參訪〔特別篇〕
前進世界七頂峰! 12天阿拉斯加登山學校集訓
‧「生於斯,長於斯,學於斯」的謙卑態度
‧「步步求生,步步向死」的冰攀訓練
‧十二天冰攀集訓教會我的事
‧從裝備到堅持理念,都像登山!
‧登山可訓練團隊合作與判斷力
輯三 與時俱進的登山教育學校
「登山教育學校」之於臺灣,宛如一座處女峰,截至目前沒有人挑戰過。登頂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之後,從前進與山為伍的雲端,轉身回到與人相處的現實社會,我選擇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登一座沒人攀過的「教育大山」。
◆每一次拉扯,都讓自己變得更堅強
◆每一次轉折,都push自己更往夢想前進
◆臺大教授的衛星電話救援
◆登過兩次聖母峰,拿兩個碩士也不為過
◆為登山教育!彷彿再爬一座學業聖母峰
◆立志天后的滾動心力量
◆脫胎換骨!一個最溫暖有力的回饋
◆一念初心!素人作家持續追夢
◆與時俱進!登山教育學校的軟硬體
◆跨界學習!從大氣科學到高齡心理學
◆觀點轉換!人生依然大有可為
◆55歲開始培養!75歲仍可自主自理
◆以登山陪伴!邁向真正完善的終老
◆希望有一天!他們也能發現心中的聖山
【專欄】演講行旅撒播下的種籽發芽了
【後記】一場生離死別的演講
【致謝】感恩每一個為教育播種的緣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