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 (1910-1950)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 (1910-1950)

  • 商品型號: 9786267209110
  • 出版社: 左岸文化
  • 編/作者: 洪紹洋
  • 出版年月: 2022-12
  • 庫存狀態: 1
  • $380


數量

1910-1950年臺灣經濟如何從戰前過渡到戰後?

透過本書案例的討論,提出二十世紀前半臺灣經濟生產部門的特徵,

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臺灣經濟朝向高度成長邁進的初始狀態。

 

  本書考察1910-1950年臺灣企業和產業在欠缺經濟自立性下各階段的運作過程,以瞭解臺灣經濟存在的利基與限制條件。

臺灣紡織業的近代化,未如同日本國內以棉紡織為主,而是因應米糖經濟的興盛,孕育出從事黃麻紡織的臺灣製麻會社,並生產裝載米糖所需的麻袋。臺灣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榮景的影響,出現了新興事業的企業創立熱潮,由日本國內資本家與糖業資本共同集資,設立修繕與製造糖業機械的臺灣鐵工所。

在戰時經濟階段創辦的汽車與電氣等組裝性產業,受限於本地工業基礎薄弱與資材的不足,生產實績不如預期。1941年臺灣總督府決意採取傾斜經濟的策略,朝向發展鋼鐵廠、硫酸錏工廠等重化工業,展現出臺灣總督府追求經濟轉型的企圖;最終因戰局激烈,這些生產單位的設備與廠房多轉為生產軍方所需之用品。

在這段時期,臺灣鐵工業統制會透過工廠調查與控制生產要素的途徑,促使廠商降低成本並制訂合理價格。其次,統制會還邀集大型和中型工程共同生產鐵道車輛與內燃機,並規劃在臺灣的建立完整的生產分工體系。統制會在統籌第六海軍燃料廠等廠房工程的興建時,顯見其大型工程的動員能力。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經濟,將戰前日本人經營的大型企業接收後成立公營事業。這段時期政府除了參酌臺灣本地的資源為基礎外,還要考量全中國經濟的布局策略,以致臺灣自戰時朝向重化工業發展的路徑未能持續。在此情況下,戰後臺灣經濟的構造與多數後進國家有相似的特質。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促使臺灣成為獨立經濟的個體。在美援尚未大批抵達之前,政府曾短暫沿用戰前的動員體制生產軍需品,並運用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軍事資材,生產民間所需的肥料,顯見其物資欠缺的應對方式。

從戰時經濟到戰後初期的討論,能超克以往戰前經濟史研究,但若在探討戰時工業化推展各項事業的高峰後即結束課題,將無法知悉推展時存在的界線。此外,透過微觀的企業案例討論戰後轉換期所進行的調整,可以理解臺灣經濟從戰前跨越到戰後歷史認識的盲點。

 

目錄

 

推薦序 另闢蹊徑成篇章/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章 序論

一、戰前臺灣經濟史研究成果

二、日本經濟史學界的啟發

三、我們需要怎樣的經濟史

四、既有討論與章節安排

 

第一篇 新事業的孕育

 

第二章 大企業的創設:臺灣鐵工所

一、機械製糖與企業創辦

二、資本額與董監事布局

三、廠房擴充與組織演變

四、生產設備與業務經營

五、海外事業的設置

六、財務分析

七、小結

 

第三章 戰時組裝性事業的發展

一、汽車事業的發端

二、小型造船廠的設置

三、通信與電氣器材的製造

四、小結

 

第四章 總力戰的試煉:統制會與重化工業

一、臺灣鐵工業統制會的設立

二、從配給到生產:鋼鐵業的發端

三、軍需轉換:硝酸、硫酸錏與火藥製造

四、小結

 

第二篇 紡織業的萌芽

 

第五章麻紡織事業的興起與限制

一、紡織業近代化的起始:以在地需求為前提的黃麻紡織

二、一戰景氣與苧麻紡織的出現

三、小結

 

第六章 戰時紡織業的軍需化與民需化:麻、棉兩部門的開展

一、黃麻與苧麻紡織的軍需化

二、亞麻紡織事業的籌備

三、棉紡織工業的萌芽

四、小結

 

第三篇 戰後經濟的調整與轉換

 

第七章 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

一、從臺灣鐵工所到臺灣機械公司

二、臺機公司的人員聘用及技術傳承

三、臺機公司的經營實況

四、小結

 

第八章 戰時工業化的中挫與臺灣工礦公司的成立

一、戰後接收與臺灣工礦公司

二、鋼鐵機械與電工分公司

三、紡織業的接收與紡織分公司

四、臺灣窒素的接收與改編

五、小結

 

第九章 邁向獨立經濟體的摸索:連續與移植

一、戰時生產體制的再現

二、兩岸分治與軍需轉換:高雄硫酸錏公司

三、華南地區的鋼鐵廠設置構想

四、小結

 

第十章 結論

一、殖民地經濟近代化的摸索

二、走向戰後

三、二十世紀臺灣經濟論:前期經驗與經濟自立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