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刊頭語/黃文博 2
本輯專題:特殊祭典文化 6
後壁崁頂射火馬的歷史及文化考察/吳建昇 8
替身解厄淺探─以馬沙溝李聖宮「改草人」為例/周宗楊 30
巡狩安靖─蚵寮保安宮己亥年(2019)安大符遶境/戴瑋志 52
新營太子宮太子爺生進香儀式及其特色/許献平 74
臺南府城米糕栫(餞)/張耘書 110
清代臺灣厲壇的設置與形制─以臺灣府城為中心的考察/謝貴文 136
一般論述 150
臺南市區的天地會傳說與記憶初考─以黃蘗寺傳說與金臺結義為例/毛帝勝 152
十九世紀西方人士所見臺灣社會與文化─以必麒麟、甘為霖、史蒂瑞等人為例/黃小庭 164
原臺灣縣境陳姓移民來臺先後及聚落分佈初探/陳宏田 188
新營鐵線橋及其庄廟通濟宮之再考察/盧薇喬 208
殖民地官僚在臺南的生活與活動─以內海忠司為中心(1929-1931)/李新元 224
從熟番、HOLO、平埔到原住民─西拉雅族的身分認同過程/段洪坤 234
田調與報導 256
安平港仔尾社靈濟殿己亥年(2019)南巡祈安紀實/吳明勳 258
流離靈魂的歸所─探討後甲開基慶隆廟/王冠鈞 274
臺南黃藏錦家族口述訪問記錄─黃清涔、黃貴渶、陳大川口述/顧振輝 282
稿約 298
│刊頭語│
《臺南文獻》自2012年創刊以來,以半年刊為期程,每年出刊兩輯,稿源雖尚穩定,惟與「踴躍」則一直有段距離,因而2019年最後一次編輯委員會,與會同仁即建議改為年刊;冥冥中,舊雨新知或許聽到了,轉了一個年,這輯的稿件竟出奇的「理想」,顯見關心與研究「臺南學」的專家學者,依然默默的耕耘著這塊在地文獻田園。
本輯(第17輯)以「特殊祭典文化」為題,總計刊載15篇專論,多與民俗及信仰有關,計有吳建昇先生的「崁頂射火馬」、周宗楊先生的「馬沙溝改草人」、戴瑋志先生的「蚵寮安大符」、許献平先生的「太子宮進香」、張耘書小姐的「府城米糕栫」、謝貴文先生的「府城厲壇」、吳明勳先生的「港仔尾社南巡」、王冠鈞先生的「後甲慶隆廟」等8篇專論,有考察有論述,也有報導紀實,其中射火馬、改草人、安大符、米糕栫等文,雖非新發明,但都有新觀點,值得一讀。
其他專論、報導,尚有「天地會傳說」(毛帝勝)、「19世紀西方人所見臺灣」(黃小庭)、「陳姓移民聚落分佈」(陳宏田)、「新營鐵線橋」(盧薇喬)、「內海忠司」(李新元)、「西拉雅族的身分認同」(段洪坤)、「黃藏錦家族」(顧振輝)等,多元廣闊,呈現百花爭妍態勢,顯見「臺南學」的浩瀚廣大。
「浩瀚廣大」也表示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論,不過,仍得「敬請」賜稿先進「儘量」依「稿約」(規定)書寫,不同「規格」的稿件,是審稿與編輯的最大困擾,尤以字數超量、圖文穿插最傷腦筋。期待您繼續賜稿、指教。
主編 黃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