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二版)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二版)

  • 商品型號: 9786267768129
  •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編/作者: 黃宣範,連金發,蘇以文,呂佳蓉,馮怡蓁,邱振豪,盧郁安,宋麗梅,鄭奕揚,江文瑜,黃文怡,林智凱,張顯達,徐嘉慧,李佳霖,戴浩一,蔡素娟,謝舒凱,陳信希
  • 出版年月: 2025-08
  • 庫存狀態: 下訂後,採購
  • $950


數量

語言學是一門不斷發展、創新與突破,又高度跨領域的知識體系。長久以來,台灣需要一本既能敘說本土故事,又能引介語言研究新知的書,而本書就是這個夢想的結晶。

 

透過國立臺灣大學和十九位語言學者的共同策劃與分章執筆,本書取材自台灣南島語、客語、台語、華語、手語,提供語言學各個基礎分支與跨學門應用的介紹,內容兼具學術與科普性質,適合對語言學有求知慾的讀者閱讀。全書探索台灣語言結構的規則性與特色、認知概念如何與語言密切關聯以及語言作為思想與文化載體的作用,期盼為台灣學術界、青年學子,以及對語言現象感興趣的讀者開闢嶄新的道路,藉由欣賞語言的奧祕,從而激盪出更多的知識對話。

 

目錄

作者簡介

圖表目次

序語

 

第1章語言的本質與語言學研究/黃宣範

1.1 前言

1.2 語言的本質:Hockett(1960)的看法

1.3 語言是一種複雜且具有調適力的系統

1.4 語言既非自然物,也非人造物

1.5 投射與語言的時間性

1.6 語言的複雜性:吸引子

1.7 語言的規律性

1.8 語言的社會性:共識、背景條件與推論

1.9 語言、推論與互動引擎:大腦是個喜愛預測的器官

1.10 語言學簡史

1.11 語言學的次領域

1.12 語言學在台灣

1.13 摘要與結論
 

第2章形態學:細說構詞的故事/連金發

2.1 前言

2.2 語詞和詞組

2.3 音位與形態音位

2.4 形態和漢語類型演變

2.5 形態和語言系統中其他部門的互動

2.6 複合和派生的區別

2.7 從複合到派生

2.8 形態和語言層次的互動

2.9 台語鏈接詞「个」的派生功能

2.10 重疊式

2.11 台灣南島語的形態

2.12 摘要與結論
 

第3章由認知出發:一個功能語法的觀點/蘇以文

3.1 前言

3.2 語法的形成

3.3 語法應兼及語用

3.4 隱喻也能改變語意

3.5 功能語法

3.6 功能語法與認知

3.7 構式語法

3.8 摘要與結論
 

第4章詞彙語意面面觀/呂佳蓉

4.1 前言:語意學

4.2 詞彙語意

4.3 詞彙之間的關係

4.4 詞彙語意的研究方法

4.5 詞彙語意與語用

4.6 摘要與結論
 

第5章從唧唧咕咕到咭咭呱呱:淺談現代漢語語音學/馮怡蓁

5.1 前言

5.2 言語鏈

5.3 語音的分類

5.4 摘要與結論
 

第6章聲韻學:聲音組成的結構與規律/邱振豪、盧郁安

6.1 前言

6.2 音節結構

6.3 音段

6.4 超音段

6.5 常見的音韻現象

6.6 手語的音韻

6.7 摘要與結論
 

第7章台灣南島語/宋麗梅、鄭奕揚

7.1 前言

7.2 音韻系統與音韻現象

7.3 構詞現象的多樣性

7.4 基本詞序

7.5 動詞焦點系統

7.6 台灣南島語的多樣性與語言分群

7.7 摘要與結論
 

第8章福爾摩沙交響樂:從語言社會學探索台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變遷與自我建構/江文瑜、黃文怡

8.1 前言:外星人的語言和「語言相對論」

8.2 語言與社會交織的科學:「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社會學」

8.3 台灣帶給世界的禮物:南島語的原鄉

8.4 東印度公司和「來自上帝的福音」?:荷治時期的多音南島語

8.5 消失的梅花鹿:清治時期平埔族語言轉移的哀歌

8.6 跨越黑水溝的飄浪:島嶼移入的台語和客語

8.7 東瀛的太陽與天皇的子民:日治時期的「國語運動」及其影響

8.8 想像的共同體:日治時期以「語族」定義「族群」

8.9 《日曜日式散步者》與《賽德克.巴萊》:日治時期「台灣意識」的認同追尋

8.10 「幸福路上」的噤聲:國民政府激烈的「國語運動」及其影響

8.11 找回本土語言的靈魂:語言轉型正義與《國家語言發展法》

8.12 摘要與結論:「新台灣想像共同體」
 

第9章語言變化與歷史語言學/林智凱

9.1 前言

9.2 語言變化的面向

9.3 語言變化的原因

9.4 語言之間的關係

9.5 摘要與結論
 

第10章兒童語言習得:運用為本的觀點/張顯達

10.1 前言

10.2 語音的發展

10.3 詞彙的發展

10.4 句法的發展

10.5 「運用為本」的語言習得理論

10.6 摘要與結論
 

第11章語言與手勢:比手說話/徐嘉慧

11.1 前言:比手說話

11.2 手勢的比劃如何看

11.3 語言、手勢與使用

11.4 語言、手勢與時間

11.5 語言、手勢在大腦

11.6 摘要與結論
 

第12章認識腦內解碼大師:語言理解的心理歷程與神經機制/李佳霖

12.1 前言

12.2 看不到也摸不著的語言處理要如何測量?

12.3 大腦如何解碼語言?

12.4 右腦懂不懂語言?

12.5 語言符號的解碼

12.6 朋友話沒講完你就知道他接下來要說什麼?

12.7 語言與認知

12.8 摘要與結論

第13章手語語言學/戴浩一、蔡素娟

13.1 前言

13.2 手語的音韻

13.3 手語的詞彙

13.4 手語的句法

13.5 聾人文化

13.6 摘要與結論
 

第14章語言與老化/戴浩一

14.1 前言:世界與台灣人口的老化

14.2 高齡者語言流失的主要原因

14.3 高齡者語言流失與兒童語言習得

14.4 語言結構與老化

14.5 腦神經可塑性與認知儲備

14.6 雙語/多語與認知儲備

14.7 摘要與結論
 

第15章語料庫與語言研究的實證方法/謝舒凱

15.1 前言

15.2 語料庫工具

15.3 語言研究的實證方法

15.4 應用

15.5 摘要與結論
 

第16章 語言表徵與計算語言學/陳信希

16.1 前言:計算語言學

16.2 語言表徵與表徵推演

16.3 符號表徵

16.4 分布式表徵

16.5 分散式表徵

16.6 資料與知識之整合

16.7 摘要與結論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