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中學校、嘉義農林學校、嘉義縣大崙國小,看教育如何深入地方記憶,成為「地方的公學校」;重回劉煥文、林妹等臺籍教師的教學現場,看基層教師如何落實教育信念與課程意識。
日本時代,臺籍教師如何堅持信念、在教室裡默默播下自由與覺醒的種子?
本書共分四輯,首先帶您回到教育現場,探究劉煥文「教育愛」的教育信念、音樂教師林妹自省授課歌詞的強烈課程意識;並透過訪談,呈現如侯寶服、周燎煌等基層教師隱性遊走的抗議姿態,呈現殖民教育底下既複雜又真實動人的心靈風景。
其次,書中探究學校教育與在地的互動關係,細細解析嘉義中學校與嘉義農林學校的校歌、校徽與校旗如何編織出獨特的地方記憶,並以嘉義縣大崙國小日治時期的分教室發展為例,展現制度如何滲透日常,建構地方認同與歷史記憶。
此外,作者亦詳細考證臺中師範學校第一任校長的身分及校史紀年;走訪桃園市觀音區,爬梳鄭來進校長推動教育的歷史軌跡,以及「臺灣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名稱之爭議;並釐清「訓瞽堂」與「青盲學」的名稱爭議,澄清教育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模糊與誤解。
書末以李登輝前總統在淡水中學校的學習歷程,結合Zimmerman的自律學習觀點,思索個體如何在特定教育脈絡中鍛鍊自我思辨能力,重新想像教育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一部結合教育理論與口訪等多元史料,再現社會、政治、文化脈絡中的動態教育史。
目錄
推薦序/李鎧揚
推薦序/蔡幸伸
自 序/蔡元隆
緒 論 臺灣教育史研究的深化與跨領域發展--理論、方法與視角的拓展
【輯一】臺籍教師的教育實踐
第一章 日治時期公學校臺籍教師的「教育信念」在課程與教學上的實踐之探究:以劉煥文為例
第二章 日治時期國民學校臺籍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圖像:以音樂教師林妹為例
第三章 「隱性」遊走、教學「抗議」:日治時期國民學校臺籍教師的意識覺醒與教學實踐
【輯二】教育制度及其影響與意義
第四章 日治時期嘉義中學校與嘉義農林學校的校歌、校徽與校旗之符號意象探究與比較
第五章 無與「崙」比的校史謳歌:從嘉義縣大崙國小日治時期的分教室談起
【輯三】爭議史實考證
第六章 論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第一任校長及其校史計算之疑義
第七章 桃園市觀音區教育的推手--鄭來進校長史料簡介與考證
第八章 臺灣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名稱的疑義與澄清:「訓瞽堂」?抑或「青盲學」?
【輯四】學習理論與案例
第九章 李登輝淡水中學校學習歷程之探究:從Zimmerman的自律學習觀點
結論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