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 商品型號: 9789863504757
  •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編/作者: 薛化元、蘇瑤崇、侯坤宏、松田康博、蘇瑞鏘、陳儀深、若林正丈、陳翠蓮
  • 譯 者: 黃偉修、顏杏如
  • 出版年月: 2021-08
  • 庫存狀態: 下訂後,採購
  • $630


數量

本書收入國內外有關戰後台灣政治史研究的10篇論文,主要分為台灣內部及國際情勢兩個部分。

就內部而言,戰後初期政治史以國民政府的接收,以及整個統治體制及其引發的問題最為重要。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後,中央政府開始在台直接統治。到1988年為止,台灣基本上是在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蔣總統的強人統治下。在這一段時間內,台灣歷經長期的戒嚴,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次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歷史進入新的階段。而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進而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台灣成為自由國家。

至於影響1970年代以後台灣政治從強人威權體制逐步朝向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前進,外在的國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存在。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受限於外在國際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一個中國架構。不過,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又關心台灣人權的發展,或者是台灣的政治改革,這是攸關台灣後續政治改革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目次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附錄目次
導論∕薛化元

第一章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領體制」與其問題∕蘇瑤崇
  一、前言
  二、「軍事占領接收體制」:行政長官公署制、省政府制及總督府制之比較
  三、長官公署接收工作「真實」的一面
  四、「虛」而不「實」的制度變革
  五、行政中的「虛」與「實」
  六、結論
第二章 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侯坤宏
  一、前言
  二、在台北的(第一層級)「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三、屬於縣市(第二)層級的各地「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四、第三個層級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五、政府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參與者的秋後算帳
  六、結論: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幾點觀察
第三章 蔣經國主導的特務組織改組過程∕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
  一、前言
  二、大陸時期的特務組織
  三、從國共內戰到撤退台灣
  四、蔣經國推動的特務組織改組
  五、對「白色恐怖」的影響
  六、結論
第四章 從雷震案看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蘇瑞鏘
  一、前言
  二、雷震案的法律處置流程
  三、人身自由的侵害
  四、言論自由的侵害
  五、結論
第五章 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薛化元
  一、前言
  二、1950年代末期往1960年代的轉換
  三、1960年代初期的轉換
  四、1960年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
  五、結論
第六章 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討∕薛化元
  一、前言
  二、蔣經國接班的歷程及歷史評價
  三、蔣經國主政時期的政治作為
  四、解除戒嚴與台灣自由化的問題
  五、結論
第七章 關鍵的1991: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陳儀深
  一、前言
  二、內部挑戰與因應
  三、重新界定美中台關係
  四、討論與結語
第八章 七二年體制的傾軋∕若林正丈著,顏杏如譯
  一、前言
  二、中華民國台灣化與「七二年體制」
  三、「一個中國」原則在台灣的衰退

第九章 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台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陳翠蓮
  一、前言
  二、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幾種選項
  三、美國政府對台灣再解放運動的初期評估(1948.11-1949.6)
  四、台灣再解放聯盟在台發展(1949.6-1950.5)
  五、國民黨政府的因應對策
  六、結論
第十章 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陳儀深
  一、前言
  二、1959年美國參議院的〈康隆報告〉
  三、1972年《上海公報》的轉折
  四、《台灣關係法》誕生
  五、結論

延伸閱讀書目∕薛化元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