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個公共建築的建築圖面,將複雜的空間化繁為簡,
清晰看見日本時代臺灣各時期的設計風格、形式脈絡以及歷史意義。
日本時代,透過官方主導的營建體系,將系統化的西式製圖方式帶進臺灣,影響了民間設計者與營造業者溝通的邏輯,本書挑選日本時代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公共建築圖面,搭配建築史的介紹,以期帶領讀者看見:
•今日建築專業者熟悉的圖面繪製方式,在臺灣發展的面貌切片。
•建築生產過程中的文化衝擊與機能類型的多面向。
•建築圖面的表情演變所呈現的空間價值。
•當充滿巧思的設計意念成為真實被人使用的空間之後,其所展現的生命故事,以及與空間的互動。
•特定斷代間的設計風格、形式脈絡與史論譜系,以及圖面判讀和溝通工具的變遷。
•自己生活於其間的城鄉建築空間如何成為今貌。
•某些圖面本身的藝術價值,賞心悅目之餘也承載了專業工作者的苦心。
本書特色
1.建築圖的引進,不僅讓臺灣建築的溝通語言邁入現代化,也透過圖面傳達設計者的想法與時代氛圍。
2.以興建時間順序羅列80個臺灣日本時代的公共建築,從建築圖面剖析各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與表情。
3.從建築圖面,建構臺灣日本時代的空間演進史。
目錄
序 專業語言的西風東漸
1899 基隆哨船頭家屋與本社事務所
1900 臺北府城西門改正
臺南知事官邸、臺南警部長官舍
新公園
1901 斗六辨務署長官舍
臺北停車場御大典公共電話
古亭庄配電所
臺中縣物產陳列館
臺灣總督官邸 1903 大稻埕郵便電信支局 1904 臺南刑務所 1905 第一代基隆郵便局 1906 專賣局臺南支局廳舍 1908 臺中知事官邸 基隆車站
民政長官官邸 1909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嘉義衛生公館 1911 總督府臺南醫院 1912 臺中公園後藤男爵銅像 小塔山天文臺、新高山天文臺 松島紀念館 大島久滿次銅像座 護國禪寺庫裏(1912)、鎮南學林(1918) 1913 總督府專賣局與車寄 竹子寮取水口 1914 高雄醫院 1915 總督府博物館(1915)、後藤銅像座(1911) 臺北火力發電所 花蓮港街共同便所
1916 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
1917 臺北醫院(1917)、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外科教室 (1939)
1918 觀音山凌雲禪寺
1919 臺灣總督府
1920 宜蘭尋常高等小學校
1921 嘉義郡役所
花蓮港水道
1923 私立淡水中學校雨天體操場浴室及樂器室
1924 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專賣局埔里出張所
1925 臺中水源地及體育場
基隆高等女學校
澎湖郵便局
1927 花蓮港專賣局
1928 建功神社
1929 基隆要塞司令部
新竹州商品陳列館
臺中圖書館
1930 草山溫泉公共浴場
臺北郵便局
1931 臺北放送局及擴音塔
1933 第二代明治橋
臺中警察署
嘉義車站
1934 基隆港合同廳舍
臺北電話局
新竹警察署
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
澎湖廳
1935 基隆水族館
博覽會專賣館
草山林間學校
博覽會觀光館
1936 基隆市火葬場
臺北公會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碑座
新竹自治會館
專賣局新竹出張所廳舍
1937 大阪商船臺北支店
1938 基隆警察署
魚藤坪鐵橋
內社川鐵橋
1939 臺中州產業組合青年道場
專賣局澎湖出張所
1940 臺北車站
臺北鐵道醫院
臺北市廳舍
長興庄役場
1941 赤十字社醫院葬儀堂
1943 臺北航空旅館
1944 臺灣神宮
後記 近世盡是近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