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為一種低溫鉛釉軟陶,最早源自於中國華南地區,約在清代中葉到末期(18世紀末∼19世紀)隨著中國移民而引入臺灣,發展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交趾陶主要裝飾於臺灣傳統建築(寺廟、宗祠與富宅)上,是常民文化的一部分,兼具藝術教化的功能,在臺灣傳統建築發展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聚焦臺灣交趾陶的研究,從交趾陶的溯源、發展史、匠師群,到燒製的演變與裝飾題材,並加入作者的個人田調研究成果,讓有興趣的讀者能一窺其奧祕。期能喚起大眾對於古蹟、歷史建築、古物的重視,發揚「交趾陶」這門最具臺灣民間藝術色彩的傳統藝術,並起到保存、推廣此傳統技藝的作用。
目錄
彩圖
自序
前言
第一章︱臺灣交趾陶的溯源
一、臺灣交趾陶名稱之由來
二、鉛釉多彩軟陶的發祥與演變
第二章︱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史
一、臺灣交趾陶的出現
二、臺灣交趾陶的分期
第三章︱臺灣交趾陶的匠師群
一、清末時期的交趾陶匠師
二、日治時期臺灣的交趾陶師傅
三、日治時期中期到戰後的臺灣本土師傅
第四章︱臺灣交趾陶燒製之演變
一、交趾陶的製作分期與發展情形
二、現代交趾陶的製作過程
三、交趾陶的陶土與釉藥
四、交趾陶的尺寸
第五章︱臺灣交趾陶的裝飾題材
一、臺灣傳統建築裝飾
二、臺灣傳統建築交趾陶裝飾位置
三、交趾陶的裝飾題材之來源與運用法則
四、交趾陶的題材內容分類與表現
第六章︱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臺灣自設窯匠師工作室
附錄二︱手工交趾陶製作過程
附錄三︱交趾陶題材類別
附錄四︱集瑞圖的裝飾主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