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 qaRapungus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 (上.下共二冊)
- 商品型號: 9786267247075
- 出版社: 宜蘭縣史館
- 編/作者: 李素月, 杜佤克, 林怡靚, 張文義, 楊功明, 簡瑛欣訪談整理
- 出版年月: 2023-10
- 庫存狀態: 1
$750
2016年,復名運動即將屆滿30年、復名也邁入第15年,但仍有許多族人無法取得噶瑪蘭族身分,尤其是原鄉宜蘭,促使族人仍在復名的道路上前進。這麼多年來,學院內外對噶瑪蘭族的持續關注,已累積豐富的歷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研究成果。惟,有關噶瑪蘭人的生命經驗、社會與個人處境,乃至情感、想法、人際網絡等,則較少被理解。為回應這個歷史時間點與現象,縣史館擬定一系列的噶瑪蘭族歷史計畫,隨著暑期舉辦「當代的平埔族群——宜蘭研究第十期研習營」,四年口述歷史計畫、復名運動30年特展亦開始啟動。
噶瑪蘭族口述歷史計畫在文化部經費挹注下,從2016年開始至2019年結束,後續與訪談人確認訪談紀錄、採集相關史料時,又斷斷續續補訪其本人或親屬,以補充生命與族群經驗,共訪問31位。多數受訪族人皆樂意受訪,拒訪的機率極低;當中四分之三比例的族人生活在以漢人為主流、族群界線早已模糊的宜蘭,但其記憶、信仰、生活方式等,仍留存著噶瑪蘭族文化的若干特性、承載著複雜重層的族群意識。儘管有些族人沒有實際參與復名運動,但訴說自己的故事,已是認同噶瑪蘭人身分的一種表現。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集結29位族人的訪談紀錄,有兩位族人的故事雖然豐富精采,但因個人因素,未能收錄。在編排上,兼顧受訪人年齡與空間性,區分成宜蘭舊社篇、宜蘭新鄉篇、花東地區篇,再依受訪者的年齡由長至幼排序。至於文字的紀錄,為呈現跨時代、跨地域與多語生活樣態,適度保留特殊用語、專有名詞與個人風格,以及兼具可讀、易讀性,以「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發音、釋義標註於括號內。
本書經過七年的訪談、記錄整理、校訂、補註,終於完成。感謝每一位受訪人耐心接受我們的叨擾、沒有保留的分享,並提供照片等資料。詹素娟、潘朝成老師協助校閱,提供精闢的修改建議,並在忙碌中擠出時間撰寫序言、為本書導讀與爬梳重點,由衷感謝。訪談計畫執行過程中,提供各種形式協助,以及參與訪談、記錄、整稿、校對的工作成員,一併至上謝忱。
口述訪談是與時間賽跑的工程,在此書付梓之前,潘烏吉、陳夏梅、潘益西、黃靖夫、偕萬財陸續離世,在哀痛之餘,更覺得此項工作的意義與急迫性。謹以此書作為噶瑪蘭人生命史的序曲,獻給致力推動文化傳承、爭取族群身分,以及努力生活的族人。希望未來這項口述工作能持續進行,讓更多族人自我發聲,訴說自己與族群的故事。
目次
上冊
序
之一 在憶與祖靈相遇詹素娟 6
之二 受害者的破碎集體憶潘朝 10
之三 編者絮語 14
宜蘭舊社篇
宜蘭頭目 24
——潘英才先生訪談紀錄
堅定信仰,感恩一生 48
——偕萬財先生訪談紀錄
傳承福音的家族 92
——郭錫聰先生訪談紀錄
苦盡甘來,知福常樂 112
——陳捆輝先生、陳張玉絲女士訪談紀錄
海海人生 134
——黃靖夫先生訪談紀錄
攜手復名路迢迢 154
——林天成先生、陳秀娥女士訪談紀錄
加禮宛歲月 196
——階松男先生訪談紀錄
家族接力復名 212
——陳慶生、陳棋詠先生訪談錄
yagum的流轉人生 234
——潘益西先生訪談紀錄
大竹圍的滄海桑田 250
——黃武龍先生訪談紀錄
找回噶瑪蘭族的名字與文化 270
——潘子淦先生訪談紀錄
下冊
宜蘭新鄉篇
安居海岸 298
——潘坤寶、潘坤祥先生訪談紀錄
以農與家 320
——張清光先生訪談紀錄
樂觀海派的噶瑪蘭人 342
——李弘珠女士訪談紀錄
清水溪畔建家園 362
——李秀琴女士訪談紀錄
自信的噶瑪蘭人 382
——鄭詠霖先生訪談紀錄
東岸海人 408
——陳金生先生訪談紀錄
南澳平原的斜槓家族 428
——偕清標先生、黃阿菊女士訪談紀錄
花東地區篇
文化傳承的支柱 454
——潘烏吉(ipay)女訪談錄
加禮宛安居歲月 474
——陳秀英女士訪談紀錄
編織美麗人生 486
——嚴玉英(zaqonq)女士訪談錄
強悍又溫柔的陳夏梅(panay upa)女士 550
傳承文化與福音的頭目 574
——潘金榮(siReyu angaw)先生訪談紀錄
噶瑪蘭族女頭目 604
——潘嫦娥(opa afo)女士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