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祖先走過的路,他們用背簍、背架,在這個空間活出自己的生活。
用頭帶背著歷史,傳承,也背著夢想……,回到自己的家,說出自己的故事。
二○○○年,作者第一次被帶到山林祖居地時,祖居地對他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名詞,既不認得山的名字,也不知道有哪些部落,更是第一次聽到巡山員、高山嚮導等名稱。斷斷續續進入山林二十幾年的協作生活中,慢慢發現有一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與故事。而他的參與其中,讓他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開始了解到山對自身的意義,不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族群的歷史。
在山林工作的高山嚮導、背工、巡山員等族人,雖然職位名稱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在祖居地工作。族人們的實際工作情況又是如何呢?人們對這份工作的想像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在二○一三年前往祖居地馬西桑的行程與一群旅人的對話中,產生了小小的疑問。與山林為伍的工作,真的如此浪漫嗎?讓他興起撰寫有關於族人在傳統領域的山林中,真實的工作環境。
這群唱著歌、穿著獵裝的族人,在山林中長期累積的經驗,是生態保育與研究幕後的大功臣,也是很多登山朋友們登山築夢、完夢的推手。
作者期許自己能像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一樣「以筆代替獵槍」,來為自己的族群發聲,將族群獨特文化記載下來。藉由寫出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本書特色
★ 入圍2020台灣文學獎金典獎。
★ 藉由新增的後記,再度思索對於山林政策、國有地、原保地、傳統領域的平衡與傳承。
★ 主動探究族群文化,並以文字深刻記錄走過的路線、部落名、河流,以及山中的故事。
★ 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以民族學科田野調查、歷史敘事,記錄族群文化以及祖先的歷史。
★ 記錄布農族人——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篇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的山
從頭帶開始說起
頂著頭帶的領路人
背著網袋的勇士
背著鋁架的高山背工
穿著制服的原住民巡山員
用頭帶背負夢想
第二篇 百年碑情
重回百年前的山林
喀西帕南殉職者之碑
大分事件—殉職者之碑
戰死地之碑
唱出歌聲,回到石板屋
碑從中來
會說話的碑文
第三篇 淚之路
尋找Banitul的家園
撿拾祖先的石板痕跡
畫出石板屋的藍圖
背起一片片的石板
修復石板屋
淚之路上的報戰功
重新點燃火苗
在淚之路,用石板屋來說故事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