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步道系列1+2】套書(二冊):《手作步道》、《手作之道》

【夢幻步道系列1+2】套書(二冊):《手作步道》、《手作之道》

  • 商品型號: 9786269270316
  • 出版社: 果力文化
  • 編/作者: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 出版年月: 2025-11
  • 庫存狀態: 下訂後,採購
  • $1,320


數量

本套書組合:《【夢幻步道系列1・全方位工具箱】手作步道》、《【夢幻步道系列2・精湛工法賞析】手作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幻步道系列1・全方位工具箱】手作步道》

達人帶路,台灣最美手作步道

山澗木橋 x 竹木階梯 x 路緣木 x 砌石駁坎
人與自然關係的最美註解

築徑人默默揮汗
尺寸向前
以跨越時空的工匠精神
修築山徑古道
守護島嶼最獨特的生態、地質與人文之美



★13條台灣最經典手作步道,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山海祕境
★20項精湛工法,第一次插畫全圖解
★10大國際步道運動趨勢,開展全新視界
★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從觀念、規劃到實踐的最佳導引


把「手作步道」當作一門山徑藝術,我們懷抱著彷彿興蓋一座聖堂的虔心。每星期利用假日修十公尺。若要完工看來還要好一段時日,但我們沒時間壓力,只有是否做得扎實,合乎環境的要求。
我們慢慢地鋪,絕不趕工。每一段都要靜心思考,感覺每一處彎曲和起落的風景,期待打造一條台灣森林最美麗的步道。
休憩時,有時回望鋪好的路段,猶若讀到自己寫了一首壯闊的長詩,正在完成當中。
——劉克襄 作家・步道志工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本書作者為長期守護山林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倡「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十多年來努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實作與工作假期——由於台灣的步道密集且發達,面對步道工程化、水泥化、棲地劣化等危機,強調以「手作」「就地取材」維護步道,儘量避免大型機具、外來材料對山林造成過多擾動;以「手」為限制,也能避免單一、快速與粗糙的步道工程對大自然帶來無法回復的傷害;而且鼓勵公民參與,人人皆可擔任志工學習實作!

在修復與築路的過程中,「築徑人」學習傾聽森林、水流、地質的聲音,尋找每一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慧及社會脈絡,找出與生態和諧共存的路線與工法。

★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透過手作步道,人們得以親近自然、徒步走上歷史——細細領略古道上行走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植被形成的自然史、觀察大自然的作用力與人的需求,而「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敬重山林萬物的生命觀,更形成了一個正向又永續的循環。

本書從全台灣以手作工法修築的步道之中,精選出13條位於不同區域、海拔環境,並各具獨特性格、工法特色的最美手作步道,透過第一手深度描繪,並以手繪方式圖解步道上的精湛工法,帶你領略天人合一、大隱無形之美:

★砌石駁坎:走過豎砌、交丁的百年手藝
★竹木階梯:拾級而上,與山坡一起呼吸
★山澗木橋、石板橋、糯米橋:最親水的過溪智慧
★路緣護坡:復育植被棲地、最珍稀的生態野趣⋯⋯

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從觀念、規劃到實踐,提供與自然共生的最佳導引;並與國際同步,完整引介國際間最新的步道運動趨勢:

★守護歷史步道與遺址廊道、舊鐵道變步道
★串聯跨州界、跨國界的長距離步道、環圈廊道
★把自然生態帶回城市的綠道、綠廊與生態綠網
★保育、經濟、社區三贏的生態旅遊
★國際步道組織全球連結,回應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共同挑戰⋯⋯

依山而存、與水共生——手作步道,是地圖上最美的綠色驚嘆號!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幻步道系列2・精湛工法賞析】手作之道》


達人帶路,台灣最美手作步道

山海圳x離島遺跡x古道獵徑x長距離步道
沿路賞析
天人合一、精湛工法之美

「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志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探索古道與在地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密林形成的避暑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目錄

《手作步道》
【推薦序】我們在森林裡寫詩 文/劉克襄

第一部
【導論】十年砌匠心——手作精神的公共之路 文/徐銘謙

第二部 走讀台灣最美手作步道
●之一:東台灣篇|太平洋的風
01【花蓮|蘇花石硿仔步道】
太魯閣人與自然鬼斧神工
◎代表工法:砌石、導流木
◎蘇花古道前身為清代後山北路。古道之清水斷崖、臨海崩石坡高聳壁立,幾無插足之處,錐麓古道最初則是以繩綁人垂下於岩壁上開鑿。在大自然的作用力及大歷史的場景下,交疊出屬於太魯閣原住民族的場所精神和工藝驕傲。

02【花蓮|太魯閣綠水文山步道】
跨越時空,百年手工築路的傳承
◎代表工法:砌石駁坎
◎幽靜蜿蜒,時而在林間、時而在溪澗旁,依據「志願服務法」成軍的第一支國家公園步道志工,於此延續合歡越百年築路人的傳奇。

03【花蓮|同禮大同舊部落步道】
神秘谷深處,築一條回家的山路
◎代表工法:竹木階梯
◎位於東台灣神祕谷深處,沿途盡是原始的低海拔闊葉林,接近30度的陡坡土徑,為族人自發修繕的傳統路線,天然土石構成的路徑,以符合腳步的韻律提供「踏足點」。此處,記錄著一段關於太魯閣族部落記憶與回家的歷程。

04【台東|嘉明湖】
月亮的鏡子:一座湖,與走向她的山徑
◎代表工法:沖蝕溝處理
◎人稱「天使的眼淚」、「月亮的鏡子」、「上帝遺忘的藍寶石」——嘉明湖因她的美麗而獲罪,步道上的高山沖蝕溝彷如眼淚的泉源,亟需我們透過與大自然的學習與合作,加以修復。

●之二:南台灣篇|半島的急水
05【屏東|卑南琅嶠古道】
復育工法,守護天涯海角之美
◎代表工法:沖蝕溝處理
◎台灣南端後山、屏東旭海-觀音鼻間段落,面臨公路開發與絡繹遊客的威脅,導入劣化環境的復育工法、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讓環境保護與社區經濟取得平衡。

06【屏東|舊達來辭職坡古道】
穿越辭職坡古道,走進舊達來時空
◎代表工法:立砌鋪面、塊石疊石階
◎古道傳承了魯凱、排灣族的精湛石藝,工法智慧完整地保存在原住民母語的密碼中,部落年輕人一步一步走回舊部落,重現昔日風華。

07【高雄|藤枝森林遊樂區之林下步道】
漫步熱帶高山霧林,聆聽森濤
◎代表工法:改線、橫木護坡
◎為解決八八風災後柔腸寸斷、難以修復的聯外林道,改變開路思維,以低度環境干擾的手作步道替代。

●之三:中台灣篇|雲霧中的森林
08【南投|梅峰三角峰步道】
從獵徑社路到合歡越,穿越百年生活史
◎代表工法:土木階梯
◎位於中台灣的台灣大學山地實驗農場,連結了春陽、梅峰與翠峰的歷史線路,從賽德克族的獵徑社路到隘勇線、合歡越,跨越百年時間尺度,學生們寒暑接力、齊心修復。

●之四:北台灣篇|淺山的土與岩
09【台北|景美山仙跡岩步道】
親山,遇見最美的棲地
◎代表工法:路緣木
◎在「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設施步道負成長」與「步道學」理念下,極力維繫著城市中有如孤島的綠色棲地、稀缺的土徑存續,讓居民感受「土」的美學與實用。

10【台北|福州山步道】
城中綠蔭土徑,為樹蛙繞路
◎代表工法:砌石路緣
◎雖非蒼翠挺拔的中高海拔步道環境,周邊是早已過度開發的都市環境,但守護山林步道的心志卻不曾因此而稍減,鋪滿自然落葉與土石、排水良好的綠蔭小徑,成為城市中推動生態教育的綠色基地。

11【新北市|二格山自然中心】
近郊山系的綠手指
◎代表工法:砌石截水溝
◎北台灣的山系仿如綠手指般伸入盆地城市,近郊步道亦回應多元使用角度,結合手作步道之體驗與環境生態教育。

12【新北市|內洞森林遊樂區步道】
最友善的無障礙親山步道
◎代表工法:無障礙設計
◎在不影響自然景觀的前提下,以身障者觀點、參與設計出「通用設計」的戶外步道,作為步道分級、機會均等理念實施的示範點。

13【基隆|淡蘭百年山徑之暖東舊道】
人際善意集結,延續百年古道
◎代表工法:山澗木橋、砌造石階
◎為使挑夫省力,暖暖古道石階皆以現地溪流石材取來,砌造梯級高度就是配合扁擔反彈的高度,階梯與步伐的搭配正好是符合挑擔晃動的頻率,古道的寬度也配合扁擔約維持一米寬度。同時,在進行淡蘭百年山徑踏查的過程中,也發現很多砌石拱橋、石板橋、糯米橋,至今屹立,但迫切需要工藝技術加以維護,方能持續下個百年。

第三部 手作進行式
國際步道運動軌跡上,十顆相互牽引的小行星
趨勢1|通行作為基本人權:爭取公眾通行權到親近自然
趨勢2|把時間向度帶入空間:保護古道與文化路徑
趨勢3|人是步道的靈魂:公民保育團、志工和工作假期
趨勢4|空間的時代轉化:鐵道變步道運動到紐約「高線」
趨勢5|步道周邊景觀整體保護:美國國家步道緩衝帶監控、英國美麗風光保留區與日本里山
趨勢6|連結這裡到那裡:串聯長距離步道與環圈步道
趨勢7|把人的尺度帶回城市:城市中人本交通與單車路權
趨勢8|把自然生態帶回城市:從綠道、綠廊到生態綠網
趨勢9|兼顧保育、經濟的社會責任:生態旅遊與特許制度
趨勢10|國際步道組織全球連結行動:回應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共同挑戰

【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觀念•規劃•實踐】
工具1|評估步道資源投入4大前提
工具2|手作步道6大原則
工具3|手作步道9大效益
工具4|手作步道10大執行步驟
工具5|台灣現有制度下,手作步道的8種操作模式路徑選擇
工具6|步道課題與一般性處理工法初判
表1|步道分類及屬性整理表
表2|台灣步道環境下常見問題
表3|常見步道問題與處理原則、工項對應表
表4|十個工項大類之名稱與定義


《手作之道》
【推薦序】是追隨者,也是鼓吹者 文|小野

第一部
【導論】成為手護環境的工匠 文|徐銘謙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呂來謀(Valuavu Tuquljingid)|羅吉榮|伍玉龍 (Eumeen Tahai Takistahaian Islituan)|
范光政|林先朝|杜忠勇(Ripunu)

第二部
之一|綠道上的山徑 :長距離步道精華之選
1. 崩山坑古道|連結淡蘭路網之心臟地帶
2. 摸乳巷古道|展讀淡蘭百年山徑的小歷史
3. 水寨下古道|遙想馬偕傳教的行跡
4. 大湖老官道|守護竹林老路的美學
5. 石硬子古道|穿越獅山,重訪客家生活細節
6. 特富野古道|漫步天神的足跡之間

【特寫】走上台灣的朝聖之路:長距離步道,夢想開始的地方

之二|山之巔,海之涯:與山海一起呼吸
7. 雪山主東線步道|向山,台灣最美雪鄉
8. 澎湖東嶼坪前山步道|回返海上遺落的文化地景

之三|原鄉的呼喚:重現原民百年古道獵徑
9. 南澳古道|圓一個回山上家的夢
10. 舊佳平聚落步道|重返南大武山間的手掌心
11. 阿禮 Sasadra 古道|封存在魯凱深山的櫻花

【特寫】來自山林的生活智慧:板頁岩的砌石技藝

之四|城市後花園:手作修復的郊山綠道
12. 雙溪溝古道|隱身喧囂之中的秘徑
13. 大坑5-1號步道|走讀島嶼生態的奇蹟地景
14. 半屏山步道|默默守護城市的靠山

之五|景區裡的祕境 :景區裡的祕徑
15. 千段崎古道|抵達昔日風華的北埔天梯
16. 龍肚國小後山生態廊道|守護孩子的龍貓森林
17. 知本七里香步道|與山羌一起走在森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