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敘事藉由在現場的體驗與同理,引發個人或集體記憶,並連結當下及未來,故深具研究意義。本書透過爬梳台灣冷戰以來的旅遊敘事,探究旅人織編世界的多元動態圖像。亮點如下:
1. 以文學與文化研究相關理論,介入分析家國、族群、性別等議題,為研究台灣旅遊敘事的重要參考。
2. 廣蒐台灣旅遊敘事文本,涵括遊記、日記、書信及雜記等具代表性的研究素材。參考報紙、雜誌等相關刊物、冷戰時期文獻、戒嚴時期相關檔案及現代學者論著,資料取材豐富。
3. 採取敘事學、再現記憶、情感結構、數位人文學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等研究方法,以跨領域研究視野,呈現學術貢獻度。
4. 聚焦探討旅人編織、重組旅遊記憶,投射觀察不同國度及族裔的社會、政經制度的運作。以冷戰、戒嚴及解嚴後為歷史文化脈絡,探討台灣當代旅遊敘事的情感結構。
5. 於旅遊文學創作模式與文化生產進行多層次分析,呈現跨文化批判、文學地景等多重研究面向。觀摩國際訪客及旅人重構生命經驗,多元呈現身分認同的探索,以及自我實現的歷程,適用於教學的討論課程。
6. 提供理解台灣當代旅遊敘事與世界對話的佳徑,創新台灣學論述。不僅具學術研究的價值,亦蘊含觀光、休閒或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元素。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發掘台灣旅遊敘事的意義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架構
第二章 移動敘事的冷戰脈絡
第一節 《今日世界》所載移動敘事的冷戰符碼
第二節 台灣文化冷戰時期訪美遊記的傳播
第三節 林海音《作客美國》的國際訪客之眼
第三章 遊記的文化論述
第一節 殷海光旅遊敘事的生存處境重構
第二節 吳濁流《談西說東》寰宇之旅的跨文化批判
第三節 東南亞體驗之旅與再現文化
第四章 旅人的自我實現
第一節 跨時空的移動體驗與女性生命共鳴
第二節《老鷹,再見》與《柬埔寨旅人》的銘刻處境
第三節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的幸福實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論文出處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