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
山與海的綠色秘境:台2線濱海公路 (精裝)
本畫冊將藉由蒐集北部濱海公路沿線生態物種資料、生態友善設施等相關資訊,彙整後希望以影片及繪本型態,製作一本兼具生態導覽的畫冊。用更輕鬆易讀的方式向下紮根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俾利推廣公路生態保育觀念。讓民..
巴氏銀鮈的小河歲月
僅分布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巴氏銀鮈,為什麼生態資料這麼少呢?從銀鮈屬魚類 (Squalidus spp.) 在世界的分布開始,跟著研究人員一起了解巴氏銀鮈與共域魚種和環境的關係、民間對巴氏銀鮈的利用、巴氏..
悠哉悠哉昆蟲圖鑑
昆蟲被稱為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物種!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面貌呢! 跟著蠅虎嚮導來認識這些昆蟲夥伴吧! 昆蟲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無論是花園裡優雅飛舞的蜻蜓和蝴蝶, 還是樹叢間忙碌穿梭的甲蟲與蟬,都在展..
成語的文學植物筆記
古人利用植物的特性特徵與生活利用,來表達心中的意念,而形成了「植物的成語」。 譬如,黃荊和酸棗,生態環境特殊,分布在乾燥氣候地區,生長在土壤貧瘠之處,因此有了荊棘叢生、荊天棘地、披荊斬棘等成語。..
我家的農田有石虎 (二版)
此書內容由石虎、淺山常見動物的介紹至友善石虎農作及田間經營管理,期望透過此書的出版,能讓農友提升石虎相關生態知識及農友農作物品質,亦可讓有興趣了解石虎的民眾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更多資訊,讓石虎保育推展得更..
擁抱,台灣的精靈:草鴞.穿山甲.黃喉貂.大赤鼯鼠.白面鼯鼠.白海豚.鯨豚追蹤全紀錄
「幻獸」草鴞、「神獸」穿山甲、隱藏夜色中的鼯鼠,奔馳台灣屋脊的黃喉貂…… 一位生態節目主持人現場參與陸、海、空6種台灣精靈的保育與復育 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 在危機中,看見希望的真實故..
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臺灣自然探索的驚奇旅程
一座東亞極富謎樣色彩的島嶼 引發西方群雄探索的渴望 一位「不務正業」的英國外交官 遠赴小島探祕並記錄上千個在地物種 跟著臺灣自然史研究先驅斯文豪與鳥類科學家林大利的探查 打通本土生物連接..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在樹冠層展開的旅程 從臺灣到北美,解開巨木與森林的興衰 對我來說,爬樹是一個和樹溝通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先鋒攀登(lead climb)的時候,上攀的過程裡在不同的枝條之間轉換,在轉換的過程..
昆蟲的華麗變身:演化適應之路 (精裝)
本書以常見的昆蟲為材料,透過生態圖片、插圖與繪圖,介紹昆蟲基本知識及一系列的昆蟲適應演化的環境保護議題;讓大眾了解地球生態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思考如何減少環境破壞並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達到環境教..
昆蟲觀察入門
★歷久彌新的本土自製昆蟲入門書25週年增訂新版 ★循序漸進認識昆蟲、全圖解剖析昆蟲必讀之作 ★涵括40餘幀昆蟲標本實照、數百幅生態攝影、十多幅手繪自然彩圖 ★以台灣可見種類為實例,最..
昆蟲面對面:赤裸裸的微距昆蟲觀察課
昆蟲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通常有口器、複眼、單眼、觸角等構造;胸部則是具有三對足,每一胸節各一對,除此之外,中胸及後胸還有一對翅膀,可用來飛行、偽裝、發聲、威嚇等。 由於昆蟲種類繁..
有趣到不可思議的樹木果實圖鑑:300種果實驚人的機能美和造形美,前所未有的鑑賞級寫真
第一本視覺系果實圖鑑,令人驚嘆「每顆果實都像藝術品」! 自然迷、植物迷、果實迷必備收藏 胖胖樹 王瑞閔審訂與推薦! 說到「樹木果實」我們會想到什麼呢?..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 牠在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翻越14道陡峻陵線, 從海拔432公尺到2050公尺,爬升與下降累計高達27公里…… 探究人與..
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崩落的野生物天堂
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崩落的野生物天堂 A Natural Paradise in Peril: The Malaysian Borneo Tropical Rainforest  ..
植物日記簿:熱血阿傑的觀察與培植筆記
新奇植物現蹤|培植經驗分享 黃仕傑長期投入生態觀察與攝影,尤其熱愛甲蟲。因為玩昆蟲,阿傑開始真正認識植物,為了找尋喜愛的獨角仙、鍬形蟲,20年來他將訪查的每一種葉子形狀、樹形、樹皮都牢記心中,更..
椿象圖鑑﹝增訂版﹞
本書是2013年出版《椿象圖鑑》的增訂版 椿象又稱為「臭腥龜仔」,但您知道除了會發臭的種類以外,大田鱉、水黽、水螳螂、紅娘華與最有父愛的負子蟲也是椿象一族的成員嗎?負子蟲爸爸為了確保..
樹上看見的世界:攀樹人與老樹、巨木的空中相遇〔2024暢銷改版〕
跟著攀樹師鴨子攀上樹 看見臺灣老樹、巨木的樹頂風景 每一棵樹,都是獨特的相遇! 「如果恰巧有陣風吹來,還可以看到所有樹一層層地從遠方如波浪般搖曳過來, 等風吹拂過來時,就跟著樹一起搖曳..
樹說臺南400:年輪裡的城市漫步時光
老樹不會說話,卻承載無數故事,只是人們習慣從美食與古蹟去認識臺南,反而忽略了在年輪與枝葉中才能讀懂的精粹。 你不需要是植物學家,也可以跟隨本書的溫暖文字,一起穿梭時空,聽見四百年來,老樹的聲音;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