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音樂.戲曲.電影.舞蹈.劇場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420

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 簡介 *呈現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並重現台灣電影史中失落的一環。 *善用中日語的日記書簡、訪談、政治外交檔案等新史料解開歷史謎團。 *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跨界台灣電影人的足跡。 *探索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 *解析何非光為何被「遺忘」? *看殖民時期台灣電影人如何在政治夾縫間,交涉、跨境並為電影藝術賣命。 近年來台灣電影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引起風潮,本書帶領大家進入台灣電影起源的日治時期,探索追求電影夢的台灣電影人的故事,拾回電影史中遺落的拼圖。 因緣際會在日本看到戰後歷史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點燃作者三澤真美惠教授探究台灣電影史的興趣,跨界到台灣研究台灣歷史,現在由她研究生涯的出發點──臺灣大學出版《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中文版,深具意義。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在殖民地台灣裡,身為被殖民者的台灣人一旦主動想與電影扯上關係,必然需要與殖民主義進行交涉,但這種追求殖民地解放而展開的交涉,卻也往往是被迫妥協的受壓迫過程。當一心企求超越與殖民主義交涉的局限性時,台灣人有限的選擇裡,就會浮現「跨境」這個選項。 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透過探討劉吶鷗被暗殺的背景,可以讓我們理解劉吶鷗本身參與交涉的背後,存在如何複雜的政治角力。1949年以後的中國,不只何非光,很多滯留大陸的台灣籍的人,中國只要一有政治鬥爭,他們馬上被指為「日本間諜」、「台灣特務」,而備受迫害。曾經積極抗日卻滯留大陸的台籍電影人何非光,又為何在戰後被海峽兩岸故意遺忘半個世紀之久? 本書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重新連接起電影史當中失落一環的首度嘗試。

商品規格

作者: 三澤真美惠
出版社: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年月: 2012/04
ISBN序號: 9789860322316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12年 06月 28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
0 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