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攝影.建築.古蹟.社區營造.博物館.文物典藏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450

雜誌/ 攝影之聲 31:技術邏輯 Technologic

■簡介 「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伴隨技術開發主義的狂熱,跟隨喬治.歐威爾在《1984》著名論題之後的,是否「誰控制了技術,就控制了現在」? 本期特寫三位藝術家——陸明龍電玩動畫般的電腦合成影片描繪了後人類自動化世界的圖景,具備感知與創造力的AI、遊戲化的擬像空間,呈現著現在進行式的科幻轟炸與歷史狂想;結合程式、訊號與電子裝置,鄭先喻採集人類行為、情感和機器的關聯,揭示當前受技術環繞包覆的存在狀態;雙人藝術組合exonemo挑釁人們對數位介面與技術圖像的依戀,拾取我們已失去實際主權的滑鼠、螢幕、網速、運算、觸控及遠端社交⋯⋯。 在本期專文中,隨著混合實境與元宇宙/魅他域(metaverse)逼臨之際,陳蕉試想我們終將難以擺脫的數位化身與活動足印,逐漸成為一個全時自我檢查、自我監控的「魅他人」(metahuman);陳琬尹論析自動化技術與治理之間密切卻隱微的連動,並從區域科技發展的不同進程所造成的技術誤差,想像技術的可能重塑;胡子哥(Gabriele de Seta)對中國近年的「換臉」深偽應用與文化效應進行考察,探究由網媒企業主導以及網民自製迷因所生產的各種視覺合成技術,所衍生出關於創意、隱私、監管以及對真實的複雜挑戰;閻望雲從近期的國際媒體藝術節中,綜覽探討數據、演算法、人工智慧、感應與辨識技術的複合影像和時基媒體藝術的全球實踐。 本期亦收錄哲學家許煜及韓炳哲的專訪,分享他們在全球技術集中化下的社會觀察。許煜認為此時正是反轉問題的時機——不是去問技術會如何改造藝術,而是去問藝術如何可以改造技術,他呼籲建立技術多樣性(technodiversity),藉由轉變藝術、技術與思維間的固有連結,尋求超越現實政治及應對當代技術發展的方案;而韓炳哲指出,作為「數據性戀者」(datasexual)的人們正進入一個失去實物與實物感知的「非物」世界,在數位舒適區無限供給的快速資訊與娛樂成癮中,任由數位資本主義剝削人的本能欲望,正如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所預見的——人的愉悅受到管理所宰制,韓炳哲警示這即是我們的未來。 此外,在本期中,李立鈞回顧攝影的「失敗史」,從X光攝影在發現初期被認為是拍壞的照片,到斑點、刮痕與殘影等「缺陷」顯露的化學顯影軌跡,提示攝影的物質性所隱含有待推究的影像創見與訊息。陳傳揚檢視法國攝影師奧古斯特.薩爾茲曼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耶路撒冷考古攝影,論證科學紀錄與藝術創作之間的拉力關係。史惟筑回顧二十世紀二〇至三〇年代日治時期台人的電影經驗,追溯台灣初代「影戲狂」的光影摩登想望。李威儀探尋1963年發生在台中公園的一場美國太空飛行視聽事件,如何在冷戰年代幽微影響台灣軍事與文化的在地歷史感知建構,並與美利堅的成就遠端共感。

商品規格

出版社: 影言社
出版年月: 2022/03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22年 03月 20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