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攝影.建築.古蹟.社區營造.博物館.文物典藏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450

雜誌/ 攝影之聲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簡介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成立於1948年、以推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與農業政策聞名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被認為是奠定二十世紀「台灣經驗」基礎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少人留意,這一農經專業的美援機構,在1950至60年代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幻燈、電影,並生產各種圖像、圖表、圖冊與海報,在冷戰年代與美援宣傳機制緊密連結,深深參與了戰後「台灣(視覺)經驗」的構成,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發展。 冷戰與美援如何形塑台灣的影像與視覺感知?本期專題透過採集考察眾多第一手的農復會早期攝影檔案、底片、圖像、影片與文獻資料,揭載鮮為人知的美援年代視覺工作,追尋這一段逐漸隱沒的戰後台灣攝影與美援視覺性的重要經歷。 其中,李威儀考掘農復會的歷史線索與視覺文本,探查美援的攝影檔案製程、「農復會攝影組」的成員蹤跡,以及文化冷戰期間從圖像、攝影到電影中的美援視覺路徑;蔡明諺分析1951年由農復會、美國經合分署與美國新聞處共同創辦的《豐年》半月刊,從語言、歌謠與漫畫等多元的視覺表現中,重新閱讀這份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農村刊物潛在的意識形態構成與政治角力;楊子樵回看多部早期農教與政策宣傳影片,析論農復會在戰後台灣發展中的言說機制與感官部署,並從陳耀圻參與農復會出資拍攝的紀錄片計畫所採取的影音策略,一探冷戰時期「前衛」紀錄影像的可能形式;黃同弘訪查農復會在1950年代為進行土地與森林調查所展開的航空攝影,解析早期台灣航攝史的源起與美援關聯,揭開多張難得一見的戰後台灣地景航照檔案。 此外,我們也尋訪生於日治時期、曾任農復會與《豐年》攝影師的楊基炘(1923-2005)的攝影檔案,首度開啟他封存逾半世紀、收藏農復會攝影底片與文件的軍用彈藥箱和相紙盒,呈現楊基炘於農復會工作期間的重要文獻,並收錄他拍攝於美援年代、從未公開的攝影遺作與文字,重新探看他稱為「時代膠囊」的視覺檔案,展現楊基炘攝影生涯更為多樣的面向,同時反思「美援攝影」複雜的歷史情愁。 本期專欄中,李立鈞延續科學攝影的探討,從十九世紀末天文攝影的觀測技術,思考可見與不可見在認識論上的交互辨證;謝佩君關注影像的遠端傳輸技術史,檢視當代數位視覺政權中的權力、知識與美學機制。「攝影書製作現場」系列則由以珂羅版印刷著稱的日本「便利堂」印刷職人帶領,分享古典印刷傳承的工藝秘技。 在本期呈現的大量影像檔案中,讀者將會發現關於美援攝影的經歷與台灣歷史中的各種視覺經驗,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深入訪查。感謝讀者這十年來與《攝影之聲》同行,希望下個十年裡,我們繼續一起探索影像的世界。

商品規格

出版社: 影言社
出版年月: 2021/08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21年 08月 07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