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文學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6,988

林摶秋全集套書(一套12冊)

※此為訂購書籍,調書約需1~2週。 ■簡介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   ——國立臺灣文學館 X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X 書林出版公司 共同出版《林摶秋全集》   林摶秋,一位礦主之子,風華正茂時投身二戰期間帝都東京的演映產業,成為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他在返臺後擎起新劇運動的火炬,至戰後初期依舊烈火熾熱。十年後接手礦場,傾個人之力投身臺語電影產業,創辦玉峯影業公司,打造湖山製片廠,以非營利方式培訓學員,目標是提升臺語電影整體水平,藉電影來養護、提升臺灣文化。《林摶秋全集》以作品來說明和見證林摶秋的生命及其時代,期許能化作春泥,壯闊臺灣。 | 全集編成 |   《林摶秋全集》共計五卷十二冊,卷一「舞臺劇劇本卷」、卷二「電影劇本卷」 8 冊、卷三「雜文.訪談卷」、卷四「文獻卷」與卷五「圖像卷」,總計收錄作家舞臺劇劇本 6 部、電影劇本 17 部,版本共計36種,華譯劇本19篇,以及作家雜文5篇,其他珍貴訪談與文獻70篇,圖片近500張,向世人展示林摶秋於戲劇文學的卓越貢獻。編纂團隊亦委託專家將未有華文版本的劇本翻譯為華文,供讀者參照。全集的出版象徵戲劇文類在臺灣新文學史的重新歸隊,也是林摶秋在舞臺、電影導演的光環之外,藉著鮮為人知的劇作出土,其「玉峯精神」重現人間的重要時刻。 | 全集特色 | .臺灣重量級臺語片導演、跨語世代劇作家林摶秋的影視戲劇劇本23部,版本36種,首度公開問世。 .15部主要以臺文書寫創作的劇本,忠於原稿整理校注,為母語文學與文化的貴重遺產。 .同一劇本的各語言版本均擇一收錄,有日文、臺文、臺/華文與華文版,未有華文版者新譯華文劇本16部。 .逾20位中堅世代語言、文學、戲劇、電影、歷史等跨領域專家學者通力合作翻譯、校注。 .當代跨世代舞臺影視知名編劇施如芳、王友輝、簡莉穎、吳明倫、許正平等人,參與臺文劇本華譯。 .首度整理公開原屬私人或機構收藏的1990年代作家受訪記錄。作家親述東京與臺灣、戰前與戰後、戲劇與電影的重要經歷,接近原音重現,  內容涉及1930-60年代臺灣政治、文化、文學、美術、戲劇、電影、農牧等各界代表性人物。 .劇本以外,收錄林摶秋雜文5篇,以及跨越日本與臺灣、戰前與戰後與林摶秋創作活動相關的藝文報導、評論、史述、回憶等文獻共64篇,  其中逾1/3為新出土資料,日文篇章均附華文翻譯。 .珍貴文獻圖檔與照片近500張一次出土,「圖像卷」以圖像方式呈現包括作家生平與創作軌跡,包括日治時期難得一見的舞臺模型、節目單、戲票、演員定妝照與劇照,  還有國府時期臺語片的電影審查申請書、工作側拍、電影本事以及精彩劇照等。 .各卷卷首皆附精闢「導讀」,卷末均附作家與作品年表;第一、二卷為「劇本」專卷,卷末附各部劇本的〈解題〉與〈劇情提要〉,  「雜文・訪談」與「文獻」等第三、四卷,卷末附〈索引〉。 .特別收錄5篇,包括日本重量級影評人山田宏一對林摶秋電影的精彩讀解、王古勳對日治晚期最重要的文藝沙龍「山水亭」的追憶專文、  以及臺灣早期散文漫畫家雞籠生(陳炳煌)對林摶秋的生動側寫等。 | 作者簡介 |   林摶秋(1920—1998),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目錄】 各卷卷首目次 出版序︱臺灣文學史上的瑰寶──林摶秋及其影視戲劇文學 林巾力 出版序︱臺灣電影史上的一頁傳奇 李智仁 推薦序︱補上臺灣文化史的失落環節 吳密察 推薦序︱賀「臺灣首位劇作家」全集出版 陳萬益 主編序︱迎向新的歷史機遇 石婉舜 凡例 導讀︱玉峯精神:為臺灣土地與庶民大眾而寫的劇作家林摶秋 石婉舜 各卷卷末再附 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 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解題、劇情提要(僅附於舞台劇劇本卷、電影劇本卷各冊) 索引(僅附於雜文.訪談卷、文獻卷) 舞臺劇劇本卷 高砂館 《高砂館》刊 本 ︱ 日文 《高砂館》刊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醫德 《醫德》刊 本 ︱ 日文 《醫德》演出本 ︱ 臺文 《醫德》演出本 ︱ 華文翻譯 陳淑容 閹雞(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閹雞》檢閱本 ︱ 日文 《閹雞》檢閱本 ︱ 審定 張文薰 華文翻譯 陳明台、張文薰(檢閱部份) 罪(林摶秋、張冬芳 作) 《罪》稿 本 ︱ 日文 《罪》稿 本 ︱ 華文翻譯 楊智景 鳳儀亭(貂蟬) 《鳳儀亭》演出本 ︱ 臺文 《鳳儀亭(貂蟬)》刊 本 ︱ 華文 もし此んな事があつたら? 《もし此んな事があつたら?》稿 本 ︱ 日文 《如果發生這種事?》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電影劇本卷 電影劇本卷1 嘆烟花(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嘆烟花》稿 本 ︱ 日文 《嘆烟花》(上集)拍攝本 ︱ 臺/華文 《嘆烟花》(下集)拍攝本 ︱ 臺/華文 《嘆烟花》(上集)拍攝本 ︱ 華文 《嘆烟花》(下集)拍攝本 ︱ 華文 電影劇本卷2 田厝(未完稿) 《田厝》稿 本 ︱ 日文 《田厝》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資絜 桃花扇 《後 臺》稿 本 ︱ 日文 《桃花扇》拍攝本 ︱ 臺/華文 《桃花扇》拍攝本 ︱ 華文翻譯 施如芳 電影劇本卷3 阿三哥出馬(林摶秋、賴耀培 作) 《阿三哥出馬》拍攝本 ︱ 臺/華文 《阿三哥出馬》拍攝本 ︱ 華文 一粒母心萬點情(林摶秋、陳舟 作) 《一粒母心萬點情》拍攝本 ︱ 臺/華文 《一粒母心萬點情》拍攝本 ︱ 華文翻譯 簡莉穎 山貓與海狗 《山貓與海狗》拍攝本 ︱ 臺/華文 《山貓與海狗》拍攝本 ︱ 華文翻譯 許正平 電影劇本卷4 山百合 《山百合》稿 本 ︱ 臺/華文 《山百合》稿 本 ︱ 華文翻譯 陳淑容 淸宮哀史 《清 宮 怨》稿 本 ︱ 日文 《清宮哀史》稿 本 ︱ 臺/華文 《清宮哀史》稿 本 ︱ 華文翻譯 吳明倫 暖流黑潮 《暖流黑潮》稿 本 ︱ 日文 《暖流黑潮》稿 本 ︱ 華文翻譯 張昌彥 電影劇本卷5 袈裟的位置 《袈裟の位置》稿 本 ︱ 日文 《袈裟的位置》稿 本 ︱ 臺文 《袈裟的位置》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處女妻(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處女妻》稿 本 ︱ 日文 《處女妻》稿 本 ︱ 臺/華文 《處女妻》稿 本 ︱ 華文翻譯 莊珮瑤  附:《處女妻》片頭分鏡稿 ︱ 華文翻譯 蔡易達 電影劇本卷6 騙子 《騙子》稿 本 ︱ 日文 《騙子》稿 本 ︱ 臺/華文 《騙子》稿 本 ︱ 華文翻譯 陳龍廷 電影劇本卷7 女性的條件 《青春の條件(女性の條件)》稿 本 ︱ 日文 《女性的條件》拍攝本 ︱ 臺/華文 《女性的條件》拍攝本 ︱ 華文翻譯 吳明倫 六疑兇 《第六個嫌疑者》稿 本 ︱ 日文 《六疑兇》稿 本 ︱ 臺/華文 《六疑兇》稿 本 ︱ 華文翻譯 王友輝 電影劇本卷8 母と娘(未完稿) 《母と娘》稿 本 ︱ 日文 《母與女》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閹雞(未完稿) 《閹雞》稿 本 ︱ 日文 《閹雞》稿 本 ︱ 華文翻譯 鄒易儒   雜文.訪談卷 【雜文】 臺灣演劇の作今——桃園双葉會のことなど / 晚近的臺灣戲劇——桃園雙葉會二三事 林博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步む牛——“厚生演劇”演出者のうと / 緩行的牛——「厚生演劇」導演手記 林博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鳳儀亭》序 林博秋 作 《鳳儀亭(貂蟬)》作者自撰 林博秋 作 私自身の為の台灣史 / 為我自己所寫的臺灣史 林摶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訪談】 東京劇場憶往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臺灣新劇日月長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回首我的電影路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林摶秋氏へのインタビュー / 林摶秋先生訪談錄 林摶秋 口述 佐藤忠男 訪問 鄭天恩 譯 「文學就是苦悶」——林摶秋談張文環 林摶秋 口述 黃明川 訪問 家業與志業——奔走在礦坑與片廠之間 林摶秋 口述 井迎瑞 訪問 文獻卷 雙葉會 「消息、報導」輯錄(原文) /「消息、報導」輯錄(譯文) 不著撰人 杉森藍、李韻 譯 『阿里山』(双葉會の公演)/《阿里山》(雙葉會的公演) 呂赫若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醫德』編集者付記 / 《醫德》編者按語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羅漢堂雜記 / 羅漢堂雜記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醫者は醫者でも / 縱為醫師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臺灣の演劇 / 臺灣的演劇 松居桃樓 作 蔡易達 譯 紅磨坊新宿座 小柳の快演——ムーラン評 / 小柳的精彩演出——評紅磨坊 不著撰人 蔡易達 譯 臺灣本島人初の劇作家——ムーランで處女作『奧山社』發表 / 臺灣本島人最初的劇作家——於「紅磨坊」發表處女作《深山部落》 不著撰人 蔡易達 譯 ムーランルージュで作品發表 若き劇作家林博秋君 / 在紅磨坊發表作品的年輕劇作家林博秋君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無題〕 / 〔無題〕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厚生演劇研究會 「消息、報導」輯錄一:公演前(原文) /「消息、報導」輯錄一:公演前(譯文) 不著撰人 李韻、黃資絜、蔡易達 譯 「消息、報導」輯錄二:公演中(原文) /「消息、報導」輯錄二:公演中(譯文) 不著撰人 李韻、蔡易達 譯 牛の涎——情熱を濕れる松明のくに / 牛涎——如潮濕火炬般燃燒熱情 簡國賢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稽古場の雜音 / 排練場的雜音 厚生演劇研究會 作 蔡易達 譯 一粒の麥は死なず——「民烽」から「厚生」への思出 / 一粒麥子不死——從「民烽」到「厚生」的回憶 王井泉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代表者言葉 / 代表人的話 王井泉 作 陳偉智 譯 稽古場日誌——九月の聲近づく/ 排練場日誌——九月將近 曾文博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燃え上る情熱——「厚生演劇」の公演を觀る / 燃燒的熱情——「厚生演劇」公演觀後感 王昶雄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厚生演劇『閹雞』を觀る / 厚生演劇《閹雞》觀後感 中村生 作 蔡易達 譯 臺灣に於ける新演劇運動の黎明——厚生演劇數々の新紀錄 / 臺灣新演劇運動的黎明——厚生演劇種種的新記錄 瀧田貞治 作 蔡易達 譯 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細目評 / 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瑣評 瀧田貞治 作 吳豪人 譯 臺灣演劇の一つの記錄 / 臺灣演劇之一紀錄 張文環 作 彭萱 譯 我的音樂回想 呂泉生 作 王老先生(井泉兄)與我 呂泉生 作 難忘當年事 張文環 作 雜誌『台灣文學』の誕生 / 雜誌《臺灣文學》的誕生 張文環 作 陳千武 譯 張文環「『台湾文学』の誕生」後記(一部拔粋)/ 張文環〈《臺灣文學》的誕生〉後記(節錄) 池田敏雄 作 陳明台 譯 回憶《閹雞》演出往事 林至潔 作 人劇座 光復後的臺灣劇運 多數劇團雖努力惜未成功(節錄) 不著撰人 臺灣演劇之過去與現在(節錄) 王白淵 作 玉峯影業 張文環から林摶秋へ——『嘆煙花』に対する意見 / 張文環致林摶秋——《嘆烟花》讀後意見 張文環 作 李韻 譯 記湖山製片廠——山明水秀孕育影壇新芽 規模龐大將稱雄於遠東 白克 作 玉峰影業公司巡禮 石萬里 作 湖山片廠參觀記 振興本省影劇的大企業 哈公 作 《鳳儀亭》序言 張文環 作 開演之詞 邱木 作 寫在臺語話劇《貂蟬》演出之前 白克 作 看臺語話劇《貂蟬》 白濤 作 評《阿三哥出馬》 白克 作 特別收錄 真實故事「嘉宋」 龍潭佳種我獨尊 將來到處有兒孫 雞籠生 作 山水亭:大稻埕的梁山泊——憶王井泉先生 王古勲 作 《閹雞》的另一頁重要史料 莊永明 作 臺語電影史上的一脈清流——林博秋其人其事座談會記錄 主持人:李泳泉 主講人:鍾喬、石婉舜、吳密察、張昌彥、黃玉珊 和山田宏一一起看林摶秋電影 三澤真美惠 訪談、撰文 李韻 譯 圖像卷 歲月 寫劇本 做戲 拍電影 書信 餘響

商品規格

作者: 石婉舜 主編
出版社: 國立台灣文學館
出版年月: 2023/12
ISBN序號: 9786267193488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24年 01月 29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