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地理.地名.地質.旅遊.登山健行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400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 簡介 金門,一座對峙年代中維繫臺灣命運的小島。 曾經,它被戰爭陰影與軍事管制所重重包圍。 而島上的居民,如何看待親身經歷的每一次事件? 本書以歷史、政治、社會、人類學的多重角度, 從民眾的視野,重新檢視金門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面向。 2001年9月,作者因911事件爆發、返國航班停飛而滯留金門,卻意外讓他對這座曾歷經冷戰氛圍與國共對峙的小島產生興趣,進而展開追尋金門歷史的旅程。 1949年以降,金門在各方媒體的宣傳下,被賦予地區與世界事務樞紐的意義。它成為亞洲廣大遭奴役民眾的自由燈塔,也是未來爭取自由的戰爭跳板;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對抗象徵,也是冷戰中自由世界力阻共產紅潮的標竿;甚至被視為人類進步的歷程。小小的金門,呈現出一幅冷戰時代的縮影。但這樣的戰地英雄形象,就是代表著歷史真實、或是金門人所認知的金門樣貌嗎? 本書透過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利用口述訪談、官方文獻,觀察身處軍事戒嚴體制下的金門社會,深入剖析金門如何在冷戰的地緣政治中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形成舉凡老鼠尾巴、女人身體、乃至於籃球都被納入軍事管制之下、並與現代性的口號掛勾的社會;以及這些經歷與官方教育,是如何深深影響著金門人看待自己的角度,甚至持續到解嚴後的現在。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1949年後的十年間,金門經歷三次重大的直接軍事對峙:最初是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然後是1954年的九三砲戰,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在整個1950年代,金門島正逐漸被地緣政治化,軍事化的體系也於此時開始建立。身處第一線的金門居民如何看待這三起事件。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1960年代初期,全球冷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金門的軍事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量的駐軍是蔣介石為了迫使美國防衛金門而做的決策。金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鬥爭的一部分。在這些衝突中,金門的政治意義產生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又為金門當地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三部分探討1960年代到 1980年代冷戰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並且把焦點放在金門居民對戰地政務委員會的感受,以及金門居民如何與戰地政務委員會協調。顯示「軍事化的毛細管」如何與戰場無關的廣泛社會制度連結起來。可視為冷戰較大社會與文化比較史研究的一環。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1980年代初期,國民黨透過彰顯對岸共黨威脅,以鞏固國際支持的做法得不到回應,金門軍事化的主要政治目的已轉變為呼籲臺灣大眾關注來自對岸的威脅,並藉此將國民黨持續的威權統治合理化、正當化。因此,導致去軍事化的關鍵主要不是兩岸關係,而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內政治變遷。

商品規格

作者: 宋怡明(Michael Szonyi)
出版社: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年月: 2016/07
ISBN序號: 9789863501794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16年 08月 12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
0 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