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歷史.人物傳記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280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期-戰爭與臺灣社會

■ 簡介 今年 (2015)適逢1895乙未之役120周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本刊以120年來,與臺灣直接有關之近代大規模戰爭為範圍,包括乙未之役、二次世界大戰等,也包括近代國家對臺灣社會之戰爭與政治動員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特別策劃了「戰爭與臺灣社會」專輯,內容包含專題論文、田野踏查短論及論壇等,希望能因此推動相關主題之進一步研究。 本專輯的論文分別以乙未之役、二次世界大戰及二戰結束之後為研究對象。李文良的〈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一文,試圖重建乙未政權轉換之際,大嵙崁(大溪)地方社會的對應,及該地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過程,有助於反思現行武裝抗日運動史研究,並嘗試以此事件觀察清朝國家對臺灣社會的意義。該文認為大嵙崁戰役即是北臺灣社會抗日氛圍轉換的結果,影響日軍後來的「無差別殺戮」政策。陳靜寬、黃裕元的〈戰爭作為一種流行:從二戰時期(1937-1945)相關商品文物看臺灣本土社會的戰爭觀〉,則是以二戰時期的商品文物為例,從流行文化的角度來看臺灣本土社會的戰爭觀。藉由碗盤、和服及各類唱片等商品,省視戰爭的訊息流動對於臺灣社會的意義與內涵,分析此類商品的流通與普及性,以及相關現象與殖民母國日本社會的關係與差異。鍾淑敏、沈昱廷、陳柏棕合著的〈由靖國神社《祭神簿》分析臺灣的戰時動員與臺人傷亡〉一文,利用靖國神社的《祭神簿》,以實證方式分析臺灣人在戰爭中的傷亡狀況。戰爭中臺灣人死亡率最高之地為新幾內亞地區,因為總督府因應日本政府與軍部需求,用各種名義派遣大量臺灣人前往該地,然而後續戰敗局面卻使臺灣人傷亡慘重。該文也利用《祭神簿》,重建臺灣海軍志願兵「護國丸事故」死傷名單,指出此資料作為新軍事史材料的可能。田中實加、杜正宇的〈灣生回家:日本人的歸國與鄉愁〉一文,則是運用田中實加多年走訪臺日兩地的紀錄,並輔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解密文件,試圖探討終戰後遣送在臺日人、這些日本人回國後面臨的問題與這些灣生對臺灣的「鄉愁」。該文透過美國的檔案資料,提出與現行研究者較為不同的結論:終戰後中美兩國即共同制訂並頒行〈佔領臺灣計畫〉,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是該政策的執行者。 臺史博過去數年曾規劃「特展『二戰下的台灣人』戰爭記憶口述歷史資料整理」計畫,試圖留下臺灣人對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記憶。去年起執行「歷史上的那一天」計畫,試圖探索1945年8月15日那一天臺灣人的多元終戰記憶,並分別於今年8月及10月籌辦「戰爭與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與「戰爭與記憶:亞洲地區的經驗與論述」國際研討會,並推出「鉅變1895」特展及「二戰下的臺灣人」特展。這些都顯示臺史博對於「戰爭與臺灣社會」議題的強烈關心,並希望能有助於喚起學術界對相關議題的重視。由於該議題牽涉面向甚廣,本刊下一期主題仍訂為「戰爭與臺灣社會(續號)」,歡迎各界踴躍投稿。 ~摘自本期吳密察主編序

商品規格

出版社: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年月: 2015/11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16年 11月 12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