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商品目錄 » 本土e冊 » 原住民 » 【將本站加入書籤】 我的帳號  購物車內容  結帳   

NT$320

遠足台灣19-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

■ 簡介 只是「豐年祭」和「歌舞」, 原住民藝術比你知道的更豐富、更精采… 「原住民藝術」是什麼? 臺灣原住民族有哪些藝術形式? 我們如何判斷原住民藝術的特殊性、重要性與價值? 工匠的技巧與藝術家的才能之分界線在哪裡? 在藝術的表現上,部落的生活方式扮演什麼角色? 藝術形式可以獨立存在,或是必須依賴其他的社會制度?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有什麼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表現非常多樣化,且具有極高的獨特性,表現出有別於漢人的藝術(或美學)經驗。雖然,自日據時代以來原住民社會變遷非常快速,文化流失、社會解組的情形屢見不鮮,但是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依然具有極為強韌的生命力;不論在部落或是都會地區,當代原住民的藝術創造活動持續下來且日漸蓬勃。事實上,各族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方式,詮釋其多采多姿的藝術世界。而我們也可以發現,目前一般臺灣民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一知半解、或全然無知。 原住民族生活週遭的生態與景觀,不但是藝術呈現的素材,也是發表藝術內容的基礎、制約了藝術表達的形式。 本書探索當代原住民社會生活中的藝術表現。不但嘗試說明了解、欣賞「異文化」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美學觀的一個可能的角度,更闡釋藝術的創造性(creativity)與文化、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將在一個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掌握各個不同族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獨特的美學價值,理解博物館、美術館和策展人的新文化機制之運作,標定臺灣原住民文化與美學在整體的「臺灣價值」中的角色與地位。 臺灣原住民族在住居形式、儀式器物、服飾、製陶、揉皮、竹木工具等方面的技術,雖簡繁不一、卻都表現極高的工藝成就。工藝表現在文化意義與社會組織的脈絡中,與技術、知識體系與意識型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例如,著名的蘭嶼達悟人的拼板、雕舟工藝,具體的再現了父系親屬界限。而不論是鄒族與卑南族「干欄式建築」的男子會所與少年會所,或蘭嶼達悟人的半地下屋、排灣人的石板屋等「包牆式建築」,建築物是具有言說意涵的物質結構,不只呈現居住或使用的團體,重要的是住居形式更「界定了某一個獨特的社群」、表彰族群的空間美學。 臺灣原住民族喜歡在日用生活器物予以雕刻,除了美觀外,更傳達了文化意涵、是集體記憶再現的方式之一。 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發展是以日常生活的工藝為基礎,更涉及材料知識的掌握。現實的部落生活不只是靈感的來源,生活週遭的材料更是想像具體化的素材。 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極為多樣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類別,往往有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為背景。社會文化體系與內涵是個人創作的泉源。在當代臺灣社會展露頭角的原住民藝術,漸漸地擺脫原住民的藝術不過就是制式化的「豐年祭」和「歌舞」的刻板印象。 近十幾年來,原木立體雕塑、布畫與拓印是年輕的原住民新的嘗試。有時候生活物件被放大成巨型的雕塑,而傳統的「原住民圖像」也出現在各種場合。傳統生活、神話世界、部落人物,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原住民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各族文化的真實。藝術創作的技巧,反而不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商品規格

作者: 王嵩山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出版年月: 2014/02
ISBN序號: 9789865787264
該商品上架日期 2014年 02月 12日.
評論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商品.
進階搜尋